出现“劣势”的根源何在?
文科男生小叶说:“当今社会是一切向钱看,快速前进的时代,人文气息或情怀难挡面包的诱惑。”他从小喜爱文学、历史、地理,对理科的东西不感兴趣。长大了之后才慢慢发现,他热爱的这些东西,并不能为他在成人世界的生存竞争中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有时反而会拖累他。
小叶设想,如果学校对于所设置的文科专业注重社会实践,并允许学生选择双专业,或鼓励纯文科生选理科专业,会对学生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
而学习新闻专业的小张也认为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导致“文科不文” 。“正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导致太多人顶着文科生的帽子,没有文科生的里子。我就是例子。”已经转学文科多年的她依旧觉得自己功底不足。
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周敏对此撰文评论说:对文史哲学科建立量化的评审机制是对该学科的最大伤害,这几乎是所有学有建树的人文学者的共识。这也正是因为“科学”对人文学科的压倒性优势,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针对社会上流行的“文科无用”现象,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专家熊丙奇在专栏文章中写道: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和社会以功利的视角选择和评价教育,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只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功利。
分析得知,教育功利化和人文学科衡量标准的“科学”化,是文科生出现此种“窘境”的根源。若教育改革能够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功底与生存能力,让文科生、理科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获得知识的纯粹的快乐,并同时具备生存的技能,那么相信“文科弱势”将不再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