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4年,我国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开始启动“高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始实施改革。作为全国的最后一站,广西新课改即将于今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在此之前,不少广西教育专家都将新课改称之为“颠覆性”。那么,这一轮新课改究竟“颠覆”了什么?有哪些特点和亮点?新课改会给学生们带来哪些新变化?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期待?
上高中要像大学里那样跨班上课、3年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要有“成长记录”……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高一新生们将会发现,自己所学的课程和师哥师姐们过去所学的不一样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关于新课改最多的一句评价就是:“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新课改。”
●高中生要上选修课光成绩好还不够好
我市经历过多次课改,总体来说,以往的课改相对保守,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太彻底。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阳志清介绍说,这一轮新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说是“颠覆性”并不为过。从课程结构到课程选择、从学分制度到评价机制,新课改与原来相比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看,新课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再让学生读死书。
那么,这次新课改的变化究竟在哪里?阳志清给记者梳理了一遍。
以往的高中课程设置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但在今年高一新生的课程表上,课程结构将会有重大调整。
新课改将课程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即学习领域、学科科目和模块。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共包括14(或15)个科目。每一学习领域由相近的学科组成,如语文与外语同属语言与文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归入科学领域,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则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新增加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科目,通用技术、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将首次进入高中生的课堂。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习则组成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
除了课程结构的改变,新课改还首次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须拿到144个学分方可达到毕业条件。除了必修课程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要求,选择新增加的选修课程。并且,高中生也可像大学生一样跨班上课。这意味着,高中生将首次享有课程自主选择权。这种新式的学习方式被称为“走班制”,与大学逐步接轨。
可以预想到,今年秋季学期,每一名高一新生都将拿到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
新课改另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体现在评价体系。
以往,对高中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科成绩,而改革后,评价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素养。
比如,每个学生特长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评价其个人,就要结合种种因素,不能说学生因为学习好就“一好遮百丑”。这意味着,对一个学生,除了老师评价,还要增加同学评价及个人自我评价。学生毕业前,根据3学年6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学校组织教师评价小组进行总评。
●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考大学或不再“一锤定音”
面对“颠覆性”的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改革也被视为关键之变。而目前,广西与新课改配套的2015年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这让许多学校和老师拿捏不定。
一位姓李的高中化学老师说,传统教学大纲在知识点后均注明“了解”、“掌握”、“理解”、“运用”等字样,但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导致课标模糊,老师对教学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而且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对新课程总会放不开手脚,不敢大刀阔斧。
和李老师一样,一些老师担心,新课改会不会换汤不换药,说是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到最后还是以分数说了算?
据自治区教育厅介绍,根据《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来,高考将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高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目前的会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起,都将成为高校录取考量的因素。
从目前各省区实施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主要有3种,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等因素都纳入考察范围,不同之处是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不一样。
据介绍,外地3种高考改革方案各有长短,各有侧重,广西会权衡利弊,于今年之内出台“征求意见稿”,设置更为科学、公平并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新高考改革方案。
面对老师的困惑,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告诉记者,新课改与高考本质上没有冲突,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这需要时间过渡,更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
高中新课改提供了学生个人评价的全新模式,老师和家长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太“务实”,只注重分数,而不关注个人道德、素养、审美能力等“虚”的东西。实际上,从长远看,这些“虚”的东西却正是构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市教科所所长文泽鸿解释称,新课改不是为了高考才进行的改革,新课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实践能力,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整个高中教育的出路。而且以后出台的高考方案也将会充分考虑到新课改的特点,设置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考试内容。
●转变观念要先行,师资硬件需跟上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身处新课改前沿的校长和教师,更应率先接受新课改的教育思想。
桂林中学校长林忠说,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性地形成了“接受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根据考试说明和考纲,考什么、教什么,以考代练。实行新课改后,大多数教师可能担心:学生改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了,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基于此,教师们应该明白,考试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应与素质教育相冲突,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新高考也应该会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教科所所长文泽鸿表示,新课改后,最担心的就是老师“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改推行,老师必须改变以讲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迈出步子,将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教学课堂,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还要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角色。教师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传道者,而要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课程设计者。但这一点,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难度较大。
除了校长、学校管理者和任课老师需要转变观念外,家长和学生甚至社会人士也需要转变观念,因为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将由学科成绩评价改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除了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推行高中新课改,也面临着客观的难题和制约因素。
文泽鸿说,当前最紧缺的是师资力量,尤其是增开选修课这一点,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县级高中师资本已配备不足,教师应付原有课程的教学都很有限,很难腾出精力去开选修课。
此外,新课改的另一大难点是教学硬件,解决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课程所需的实验室、教室就是其中之一。而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教学硬件差距更大,今后还需各级政府大量投入,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