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1999年论述题)
答: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行动。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成存在于自己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即推动人从事有预定目的的行为。二是制止,即制止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行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那些由情绪冲动支配的行动,或目的不明确的行动都是缺乏意志的表现,都不能算作意志行为。
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会把他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排除各种对学习行为的干扰。而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禁不住上网打游戏等娱乐的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2)随意志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动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努力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又叫主观困难,它们属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身体上的疾病、消极的情绪、性格上的弱点、知识上的不足,或者遇到了与实现预定目的相反的动机的引诱等。外部因素又叫客观上的困难,它们有的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如气候、自然地理、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的是由社会条件造成的,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人为的障碍或干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比如吃饼干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算意志行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吞咽饼干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吃饼干就是一种意志行动。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2002年简答题)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的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地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各种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好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如学生在社会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不要越俎代庖。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常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完成;
④每天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