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频道 > 中考语文 >

中考现代文阅读:求同辨异 比较阅读(1)

2011-01-16 
读懂读通所给的全部材料,弄清各篇选文的本质特征,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明确比较分析的方面,确定比较点。然后具体探索、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推荐阅读: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两篇选文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或者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把有联系的文段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段的内容,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对两篇选文的内容进行比较;

  2、对两篇选文的形式进行比较;

  3、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

  三、应试策略:读懂读通所给的全部材料,弄清各篇选文的本质特征,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明确比较分析的方面,确定比较点。然后具体探索、分析、归纳,得出答案。值得比较的方面是很多的,从内容上来看,可进行立意上的比较,人物个性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等;而在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就更多了:遣词造句上的比较,表现手法上的比较,布局谋篇上的比较等,不一而足。

  考点示例一

  (甲)①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②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烧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③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④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乙)①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生养他,教育他,不辞劳苦)。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唯恐不逮(督促他,惟恐达不到目地)。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减少)。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没有一时松弛过)。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瘌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

  ②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帐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

  1、甲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 ,这正是乙文中心句 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为主,乙文以 为主。

  2、甲文先后写了三次“母亲”对“我”的无言的关注,第一次是 面写,第二次是 面写,第三次是概括写;乙文从三个方面来赞美“父母的爱”,这三个方面是(用原文语句填空):

  (1) ,

  (2) ,

  (3)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回答问题之前,首选要读通并熟悉材料,了解甲、乙两文的各个方面,然后作答。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第2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把握及内容的提炼。

  参考答案:1、母亲在暴涨的河水中用石头为“我”搭了一座“母亲桥”;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表达方式甲文显然以“记叙”为主,乙文以“抒情(或议论)”为主。2、第一次是正面写,第二次是侧面写。乙文的三个方面:(1)父母的爱没有终期(2)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3)父母的爱是天生的。

  考点示例二

  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生态学家保尔·额尔利奇1968年在他的《人口炸弹》中说:“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1974年,他预测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资源匮乏时代,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将临枯竭。

  马里兰州立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米利安·西蒙则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实惠,它最终会导致更干净的坏境与更健康的人类。明天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奉献出更多的创意。人类将无限制地进步,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自西蒙提出他对未来世界的乐观看法后,他收到了许愤怒的人寄来的信。一位额尔利奇的追随者算了一笔简单的账,地球上的资源必须在越来越多的人中间分配,而全世界的人口以每年7500万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它能提供的食物、淡水和矿产的量。随着资源日趋枯竭,“日用品变得昂贵”将是不可避免的。

  额尔利奇的观点很清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资在耗尽。环保主义者的一条宣传标语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不是自祖先处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与之相左的观点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它仅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资源还没耗尽,在人口已爆炸的年代。

  西蒙和他的朋友们追溯了一万年来的人类历史,得出结论:当物体变得稀少时,人就以新的发现来应变,他们就会用新资源替代老的或尽可能保护它。三千年前希腊青铜时代过渡到纸器时代,起因于制铜用的锡的短缺,希腊人因些发现了铁。同样,16世纪英国木材的贫乏导致了煤炭时代的到来。1850年左右鲸油的缺少促成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采。

  在1981年出版的《终极的资源》中,西蒙阐述了他的观点: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负荷能力。这一观点标志着西蒙和额尔利奇的关键分岐所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拥挤的生态系统,还是一个灵活的市场环境?

  请根据文义,用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人物 所持观点 理由

  额尔利奇

  西 蒙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同一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比较。答题时,只有认真阅读选文,才能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不同,理由也不同。

  参考答案:额尔利奇:观点――人口增长会导致资源匮乏。 理由――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质在耗尽。

  西蒙:观点――人口增长不会形成资源匮乏。 理由――当物资变得稀少时,人类就会以新的发现来代替旧的物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