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后复试已经结束了,但对有些人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后复试时代”重在反思与展望。反思是为了能在将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对考研复试的未来走向加以展望是本文的使命,以期能给考研后来者些许启示。
5月,我们即将迎来色彩斑斓的季节。2009年研究生考试经过了复试的轰轰烈烈,硝烟渐渐散去。只是,对一部分人来说,更为激烈、复杂的战役才刚刚打响,调剂复试——这个常常被忽略的战场,带我们步入“后复试时代”。
经历过考研复试的亮剑,我们失去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在“后复试时代”,望着2009年研究生考试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思索,以及对复试的反思和展望。
以“复”之名——调剂复试与复试的不同
初试后复试结束了,调剂复试又开始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是他们此次考研成功的最后希望,更多了些背水一战的味道。但是,相对于人们对复试的关注,调剂复试显得冷清很多,考生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少。同样都名为“复试”,调剂复试与初试后复试有什么不同呢?难度是降低还是提高了?复试的内容会有很大变化吗?是否更注重考查专业知识?会问“为什么选择调剂到我校?”这种问题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调剂复试较之于初试后复试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通常会加大考查难度。由于调剂名额有限,申请调剂的考生又比较多,学校和导师在进行入围复试人选的筛选工作时往往会非常严苛,而在调剂复试时更是会加大难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学科特点不同,可能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等。如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发布的2009年考研调剂信息中,除了调剂的一般要求外,还特别注明,计算机类专业考生有软件系统开发经验者会优先考虑。
二是考查内容更加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储备。由于调剂考生在备考时是按照其他院校的大纲要求、知识体系复习的,出于知识传承性和思维方式连贯性的考虑,导师在复试中会着重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通常会提出很多基础性的问题,谈及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情况,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研究素养,事先做好查阅资料的工作,对调剂院校导师的研究领域要有所了解,对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更要知晓一二。导师这样做以选拔出适于培养的学生,使今后的培养过程更加顺畅。
虽然调剂复试与初试后复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加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因此考生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提高自身素质,扩充知识储备,足矣。
激情燃烧的岁月——调剂复试成功经验谈
如果说变化意味着成功,大变化意味着大成功,小变化意味着小成功,那么调剂时的当机立断、因势就时而变就是调剂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为了让考研后来者能有更直观的体验,记者采访了两位胜利闯过调剂复试关的“过来人”,希望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能够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胜在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调剂复试关键词:残酷
小赫,2007年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平面设计专业,调剂到山东大学艺术平面设计专业。
2007年是小赫第三次考研,三年来报考的都是他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成绩出来,他考了350分,排名第9,当年东北师大的平面设计专业实招收12个人,复试比例是1∶1.5,意味着这一次他很有希望考上。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放弃了参加复试,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山东大学——他申请了调剂。很多人都不理解,曾经那么执着于母校的他怎么在离成功最近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对此,小赫的解释是:“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成绩不好时才选择调剂,其实现在更多人是分数出来就看调剂,让自己能够更主动地掌握选择权,而不是被选择。”成绩刚刚出来,小赫就开始琢磨调剂了,每天泡在网上看调剂信息,看到山大有调剂名额他立即行动,他懂得“小曲求大直”的道理,既然有了更好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彼时的小赫尚且不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更加富有挑战性的道路,要招收3个人,但是进入复试的有144个,1∶48,这对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144人中胜出成为3个幸运儿之一,小赫说自己胜在社会经验和实际项目操作能力,而两年的考研经历也大大锻炼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复试中除了笔试和面试,还要考操作,这项考查尤其重要。调剂复试和普通复试虽然形式上一样,实质上考查的却多得多,特别是设计的实际能力。在调剂复试中,导师给个实际中正在进行的案例,叫你直接做出来,包括如何同合作方谈判,这些是在初试后复试中考不到的。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及他调剂复试的感觉,小赫不假思索地说:“残酷。”竞争的残酷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小赫得知自己被录取时刚好是他的生日,4月18号,他记得很清楚。那时,东北师范大学的复试还没开始。
“专业知识最为重要”
调剂复试关键词:匆忙
慧慧,2007年报考吉林省某大学新闻学专业,调剂回母校文艺学专业。
同小赫的主动出击相比,慧慧的调剂则带有几分偶然性。2007年,慧慧考了391分的好成绩,但是那一年考生的分数惊人地相近,一分之差就可能刷下四五个人,慧慧的分数排在第20位,而参加复试的将近60人,计划招生30人。此时的慧慧尚觉得自己很有希望,毕竟初试成绩很好,只要复试正常发挥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世事难料,录取名单出来,慧慧惊讶地发现上面并没有自己的名字。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很多有调剂名额的学校也都招满了,慧慧陷入了绝望。
就在她以为自己只能备战来年时,母校的老师给了她一个信息:学校的文艺学专业还有调剂名额,她可以马上申请。通常跨专业调剂是很难的,但实际上比较冷门的专业还是可能的。慧慧要调剂的文艺学专业恰好是第一年招生,这对她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当时的慧慧别无选择,虽然意味着要告别心爱的新闻专业,但是想成为一名研究生的念头取得了胜利,她不想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由于是调剂回母校,老师和学校对优秀的慧慧都非常熟悉,她的考研分数又实在很高,因此很顺利地就进入了调剂复试。调剂复试是单独进行的,老师问的都是文艺学的专业问题,慧慧是跨专业调剂的,虽然从申请复试到参加复试短短几天时间里慧慧拼命恶补文艺学知识,但知识储备仍非常有限。但是她所表现出的聪敏好学、踏实努力仍然打动了复试老师,最终被学校录取。
慧慧说自己的调剂复试就两个字:匆忙。参加了两次复试的慧慧有了很多感悟,QQ上她的个性签名是:再长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会迎来天明。
调剂复试也与初试后复试一样,只要你真心努力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复试?——复试怪现象之反思
在“后复试时代”,更多的人关注各校复试的结果。一时间,网络上一些控诉复试不公的帖子被网友热议,甚至会由于大众媒体的介入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考研复试由于其较强的主观性、地方性,不像初试相对有一个评判标准,加上复试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导致考生对复试结果议论纷纷。综合分析,记者发现热点主要集中四个方面:
1。复试缩招的论争。
“缩招”,顾名思义就是招生人数较以往有所削减。就研究生招生来讲,缩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每年的7、8月份招生简章上出现的“拟招收”人数相比去年或往年招生人数缩减了;一种是初试后,分数线出来的同时学校公布的当年实际招收人数比简章上的“拟招收”人数有了缩减。一直为考生所诟病的就是后一种缩招,这种情况会使很多原本可能被录取的人却连复试也不能进入,比如深圳大学就曾经在复试前通知要缩招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