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走向——复试的趋势探究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研究生招生复试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尽管这种改革刚起步,但其对未来复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在复试内容的改革方面做新的探索。例如华东理工大学自2006年起就明确规定,研究生招生复试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生一律要通过“中文表达能力的考试”。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复试进行汉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测试成绩计入复试总分
同时,心理测试开始进入越来越多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复试中。虽然,目前考研复试中的心理测试仍然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还没有固定而成熟的测试手段,且测验分数也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无疑将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视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
另一方面,在复试权重日益加大的同时,有研招部门负责人认为,在未来几年,复试权重将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北京大学研招办主任魏志义表示,不同专业对复试的权重有不同的要求。以北大为例,各院系的复试权重都不甚相同。“有的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复试的权重会大些,有的专业则只在10%-20%之间。毕竟复试的时间短,要想在短时间全面考查一个人是有困难的。”
【导师一席谈】
复试将越来越规范化
复试是越来越复杂了,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为了让考生更好地把握复试,本刊记者就“复试走向”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以下是对话实录。
《求学·考研》:您认为最近几年,考研复试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喻国明:最大的不同是越来越规范化了。我们新闻学院近年的复试中,面试都采用抽签题。每个学科方向都有10组以上的抽签题,每组两道。这两道题各有侧重:理论、实践、学术或基本素质等等。例如:新闻职业理想是怎样的,看似与学术、知识无关,但考察了对新闻工作的理解。这就与过去不同,过去老师的提问比较随意,深浅程度不一,虽然比较灵活,但缺乏考核要求的一致性。近年来越来越规范化,这也是教育部和学校的一贯要求。
第二个不同,复试更强调知识面的开阔和阅历的丰富程度。如果只读几本书也许能通过初试,但复试就会遇到麻烦。尤其像新闻传播学比较复杂,需要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把握,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较重要。此外,还有一点考生常常容易忽略。复试的面对面,就不只是知识的考试,而是对人格等全面素质的考查。所以考生有时候对抽到的题目可能不甚了解,但对问题有积极反应,能进行积极沟通,也许给复试老师的印象会很好,因为复试考察的不完全是对知识和问题的懂或不懂,而是你面对陌生问题时,有没有积极求解的态度,以及激情、专注、爆发力等等。尽管在复试中不能够考察出所有特点,但这些是复试中尽量要了解的部分。
第三点不同,未来我们对研究生考察的趋势,要向一级学科靠拢,而不是二级学科的考察方式。新闻学、传播学、传播理论三个专业方向用同一张试卷,要求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概念上水平一致,在考生间调剂也有统一的可参考的标准。初试一致,复试再寻求差异性。
《求学·考研》:复试考察的精神状态是否意味着有印象分?
喻国明:说印象分不够准确。复试不只考察业务能力水平,同时考察性格、人格、志向等基本的做人要求,从道德到为人处事的基本风格,多少会关注。150分的面试分,包括75分综合考察、75分专业考察。
《求学·考研》:复试中的笔试是否与初试重复,是否有必要?
喻国明:笔试是必要的。初试是分专业考的,复试中我们更考察专业的共同性。另外,针对考研中可能存在的舞弊现象,我们会通过笔试作这方面的核实。
《求学·考研》:您这么多年的复试主考经历中,在比较初试与复试的结果是否有印象深刻的?
喻国明:一般初试比较好的,复试也会比较好。这也是我们尊重初试成绩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初试成绩较好,名次居前,复试的心理压力就小。另外,在复试中,通常女生的表现比男生好,因为女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好,比男生更放松、自如一些。我们的老师都是比较和善的,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不紧张,能够正常发挥能力水平。
《求学·考研》:您对参加复试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喻国明:第一,要有自信。第二,要休息好。还有注意在复试前不要互相猜测老师怎样。有的学生猜测人大是不是很左,老师的喜好是什么,等等。这种猜测学校、老师风格都是不必要的。刻意迎合老师,会显得很可笑,不如充分展示自己,好的老师并不需要学生与他的学术观点一致。要用自己的逻辑、话语表达对某种学术风格的某种追求。比如,在理性的考试中运用感性的表达,通过自己的一个经历、一个感悟、一件事情等等。我们很看重学生性格的爆发力、情感状态。这种真性情的表达更让老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