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复习 >

09考研政治冲刺必杀技《名师课堂》马哲篇六(1)

2008-11-09 

    09年的《马哲》会考些什么呢?我们将名师的预测帮你做了整理,希望能帮到你。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点1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1)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2)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有如下特点:第一,从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第二,从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第三,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3) 尽管社会规律有其特殊性,但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但又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第一,人的活动的目的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第二,人们的活动目的是预期的,但活动结果往往不是预期的;第三,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四,由人们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不仅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相反地却制约着人们的目的、意志的实现程度和活动的成败,并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社会规律既形成和实现于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又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目的意识的客观性。

  考点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物质内容,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阻碍作用;第三,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运动的过程,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考点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有重大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得到科学解释。第二,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如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自觉应用。

  考点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这两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3)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迟早要随之变化。

  (4)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服务方向来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第二,从服务方式来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三,从服务效果来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这两种情况。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5) 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种矛盾表现在:第一,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第二,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第四,当生产力发展到要求变革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们之间的矛盾更趋于尖锐化。

  考点5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有重大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说明。第二,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