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一、 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 (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 (3.5~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6个月~2岁儿童 (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例题: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白细胞有可能
a. 增多
b. 减少
c. 不稳定
d. 前期减少后期增多
e. 前期增多后期减少
答案a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dc)
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o.08(3%~8%)
(二)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ml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l0.0×lo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r}j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草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