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药师 > 复习指导 >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资料:中药鉴定

2008-10-05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问: 2003年职业药师的《中药鉴定 ...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问: 2003年职业药师的《中药鉴定学》与以前的教材有那些不同?现在复习应使用哪本教材为好?
  答:中药鉴定学是职业药师必考科目之一。2003年职业药师将使用2003年新版《中药鉴定学》。新版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变动,如重点药材增加了附注内容,包括地区习惯用药、常见的混淆品、混乱品和伪品等,并且增加了饮片鉴别等内容,你在复习时可以先用原来的教材,因为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不会改变,等新书出版后,看增加了哪些内容再补上就行了。
  问:中药鉴定学收载了那么多药材,应怎样复习为好?
  答:中药鉴定学,共有200种左右药材,分重点掌握药材(120种),熟悉药材(60种)和了解药材(40种)三部分。在复习时,最好先复习重点药材。先看重点药材包括哪几项内容,在每项内容中找出主要特征;然后再复习熟悉药材和了解药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因为后两类药材中有很多药材与重点掌握药材是同科或同属植物,在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上都有相同之处;如果把重点药材特征掌握好了,再找出与后两部分药材的异同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可以扩大知识面,二是还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因在每年的试卷中都有超纲题。如桂枝的化学成分?联想到同种植物肉桂,含挥发油;沙参的显微特征?联想到同科植物桔梗、党参,含乳管、菊糖等)。
  问:总论部分应如何复习?
  答:各章根据不同要求来复习。
  第一章 了解中药鉴定的任务,明确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的含义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第二章 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年代和特点,重点掌握的本草著作有: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著者不明,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时期,特点: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新修本草》(又称《塘本草》),是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撰,特点: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是北宋最值得重视的本草。北宋后期唐慎微所著。特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是明代的本草著作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巨著。著者李时珍。特点: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附方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濬编撰的。特点:对每种药叙述颇祥,绘图较精确,为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问:中药的采收都不是很具体,应如何复习?
  答:应先了解各种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如: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多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一般在含苞待放或花初开时采收;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多在茎叶茂盛时采割;藻菌、地衣、动物类采收情况不一;矿物药全年均可采收。然后重点记特殊药材的采收时间。如延胡索5—7月植株枯萎时采挖;枳实采收幼果,桑螵蛸在三月中旬前卵鞘未孵化时采收等等。
  问:中药的加工应记些什么?
  答:中药的加工主要记特殊的加工方法和适用对象,如切片适应于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肉质的果实类、坚硬的藤木类等;蒸、煮、烫适于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熏硫可使药材增白、防霉;“发汗”可使药材水分向外挥发,促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干燥适于大多数药材,干燥的方法有烘干、晒干、阴干等。《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以,用“干燥”表示。晒干适于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少数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茯苓等需“发汗”。红参、延胡索、天麻等需蒸、煮、烫等。这一节的举例,结合各论中具体药材总结归类。
  问:中药的贮藏与《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的中药的贮藏内容有何区别?
  答:这一节的内容在《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一书中都有,如果这两科在同一年考,或《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已考过或已学过,此节内容可忽略,因那本书讲的更详细些。
  问:中药的拉丁名又不考,还用记吗?
  答:这章主要是了解中药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和命名原则即可。组成原则:即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和药名(用第二格)组成。药名则为植物或动物的拉丁属名,或种名,或属种名,少数用俗名。命名原则: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品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一般采用属名命名,少数依照习惯采用种名命名。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做不同药材使用的,则用属种名命名。若某一药材习惯上已采用属名作拉丁名时,则一般不再改动,而把同属其他种的药材用属种名,以示区别。药用部位如包括两个不同部位时,则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列在前面,中间用et(和)seu(或)相连。药材收载不同属植物时,以两个属名命名,并以seu连接。拉丁名中如有形容词形容药用部位时,则列于最后。(2)(待续)
  更正:1月8日本版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一文中,“职业药师”应为“执业药师”。特此更正。

  问:中药鉴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中药鉴定的依据是《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前者是国家药品的法典,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全国的生产、供应、使用和检验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后者是补充在同时期该版药典中尚未收载的药品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各有关单位也必须遵照执行。
  问:中药鉴定的取样方法和取样原则是什么?
  答:药材取样的方法是指选择供检定用药材样品的方法。要求取样要有代表性,因它直接影响到检定药材的正确性,所以对取样的各个环节应加以重视。
  首先检查包件,发现异常应单独检验。然后对同批药材中抽取鉴定样品。有两个原则:
  1.抽取包件(数)的原则是: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抽取药材样品(量)的原则是:对于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包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 一般药材100~500g;② 粉末状药材25g;③ 贵重药材5~10g;④个体大的药材可在不同部位分别抽取,充分混匀后即为样品总量。对个体小的药材,应摊呈正方形,依对角线划“x”字,使分成四等份,取对角两份,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最后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实验以及留样数为止,即为平均样品。平均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留样保存,保存期不得少于1年,以上数字应牢记。
  问:《中国药典》凡例、附录等内容与正文同样具有法定约束力吗?
  答:同样具有法定约束力。
  凡例和附录是把正文中有关共性的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例如:凡例中规定:每一中药材品种按顺序列有14项以上内容,每项中又包括几项具体内容,如鉴别项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应该熟悉。
  问:供试品或试药等称量或量取的量的精确度怎样确定?
  答: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的,称取时允许有一个正负波动范围。规定“精密称定”时,是指被称取重量应准确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如称取“2.00g” 是指称重可为1.995~2.005g)。规定“称定”时,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精密量取”时,是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规定“量取”时。是指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取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是指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问:中药的鉴定通则应注意哪些?
  答:首先看中药检定都包括哪些项目,每项中包括哪几个内容,这些内容归纳起来被称为哪种检定方法,如:“鉴别”(项)是指鉴定药材真实性的方法;“检查”是指对药材的纯度进行测定的方法;“含量测定”指对药材质量进行鉴定的方法等等。
  问:中药杂质包括哪些?
  答:包括3类:①来源相同但其性状或药用部位与规定不符;②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③无机杂质等。
  问:水分测定的方法有几种,其适应对象是什么?
  答:常见的有3种方法。
  烘干法 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干燥温度为100~ 105℃,恒量。
  甲苯法 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药品。
  减压干燥法 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问:灰分测定法包括那些?
  答:灰分是指药材经过500~600℃高温灰化后遗留下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测定方法有2种,一种是总灰分的测定;另一种是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注意过滤时用无灰滤纸过滤。

问: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几种?
  答:常用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四种。即来源(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有时还需几种方法配合进行工作,这要根据检品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掌握。
  问:来源鉴定的步骤、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答:来源鉴定的步骤是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以便正确鉴定品种。
  其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此项内容在各论中应作为重点掌握。
  其目的是:解决品种问题。
  问:性状鉴定的方法、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答:性状鉴定就是用眼看、手模、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迅速,是鉴定完整药材或特征较明显破碎药材的首选方法。其内容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水试、火试为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在各论中均将按此顺序进行描述)。在鉴别时,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也需要核对药材标本和文献。
  另外,老药工们的经验鉴别术语形象而生动,易懂易记,如防风根茎部分的形状,俗称“蚯蚓头”;党参根头部的茎痕和芽,习称“狮子盘头”;大黄横断面可见“星点”;苍术横断面可见“朱砂点”;牛黄水浸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等等,应重点掌握。
  问:显微鉴定的特点和适用对象是什么?
  答:它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特征及显微化学反应等,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纯度,以及中成药的显微鉴别等。鉴别时根据药材形状的不同,要先做成各种不同的制片,常见的制片有,横切片或纵切片:适用于完整药材或特征较明显的破碎药材,主要观察植物从外到内各个组织的排列顺序和分布情况;表面制片,适用于花类、叶类药材,主要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的形状、多少和分布情况等;粉末制片适用于粉末状药材或中成药,主要观察细胞和内含物的形状和特征;解离组织适用于样品坚硬的药材,观察特征同粉末。
  另外,显微鉴定中(六)、(七)、(八)项中的内容,是显微鉴定的基础知识,在总论中应重点掌握。要记住检查什么?用的什么试剂?样品经过处理后显什么颜色?如: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剂稍放置,再加盐酸1滴,显红色或紫红色;菊糖加α-萘酚乙醇液,再加硫酸1滴,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等等。
  问:理化鉴别的特点、方法、适应对象是什么?
  答:它是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别药材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选择不同的鉴别方法。方法很多,常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有:①化学定性分析 ②微量升华 ③荧光分析 ④显微化学分析 ⑤膨胀度测定等。这些检验方法在各论的具体药材中应加以重视,最好同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把具有共性的东西加以归纳总结,如主含香豆素类、异喹啉类生物碱、醌类等成分的药材一般都有荧光反应等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历年考试的重点在哪里?
  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书分总论、各论。各论中又分重点药材、熟悉药材和了解药材。重点药材一般包括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7项内容,有些药材还有附注;熟悉药材包括来源、性状鉴别和成分3项内容;了解药材包括来源和性状鉴别2项内容。
  从历年考试试题情况来看,总论约占7%~10%,根和根茎类一章约占40%~43%,茎木类→矿物类十一章共占50%左右。其中重点药约占总分的60%。所以重点应放在重点药材上,而根和根茎类中药是重点药的重点。因这些药材涉及的内容广,考点多,适合出a、b、c、x型题。
  从历年考试内容分析,考点主要在:①总论部分第三章中常见的加工方法和第五章中药的鉴定。②来源中科名考的最多,其次是药用部位,植物中文名考的很少。③产地主要是地道药材的主产地。④采收加工主要是特殊的采收和特殊的加工方法。以上多出a或b型题。⑤性状描述易出x型题,经验鉴别术语或主要特征易出a或b型题。⑥显微横切面从外到内记部位的易出x型题,主要特征易出a或b型题。粉末特征可出a、b、c、x型题。⑦成分类型主出a或x型题,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易出a或c型题。⑧理化鉴别易出a或b型题。
  另外注意,c型题较灵活,它可与其他特征配合出题;x型题需相关内容较多,在性状描述、显微横切面、粉末主要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及在不同药材之间含有相同内容时,如药材的来源中科名相同、或药用部位相同、或成分相同等等也可出x型题。复习时应根据内容和题型要求横纵贯通抓住重点。
  问:各论的第六章根及根茎类概述应掌握那些内容?
  答:根及根茎是植物的两类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由于很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为便于比较,将根和根茎类中药并入一章,分别叙述。(注:概述对以后鉴定药材有指导意义并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第一节 根类中药
  一、性状鉴别
  就根部而言,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通常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有的肥大为块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等。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主根明显;根横断面有一圈形成层环,环内范围较环外范围大,中央无髓部。单子叶植物根横断面有一圈内皮层环,环内范围较环外范围小,中央有髓部。有的断面可见分泌物散布。
  二、显微鉴别
  1.双子叶植物根 一般均具次生构造。最外层大多为周皮。少数根类中药无周皮而有表皮或为后生表皮、后生皮层;这些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
  双子叶植物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形成层连续成环;射线较明显;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央。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另要注意,有无异常构造,存在部位和排列方式;
  2. 单子叶植物 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最外层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少数根的表皮细胞形成根被。皮层宽厚,内皮层及凯氏点通常明显。中柱与皮层的界限分明,直径较小。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辐射状,无形成层。髓部通常明显。
  其次有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等及其它们的存在部位、类型、多少等均是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
  一、性状鉴别
  根茎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药材中以根状茎多见。在外形上与地上茎一样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双子叶植物根茎横断面外表面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髓部。单子叶植物根茎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髓不明显。有的断面可见分泌物散布。
  二、显微鉴别
  根茎的横切面鉴别,应根据维管束类型和排列方式,决定其为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还是蕨类植物根茎。
  1.双子叶植物根茎 一般均具次生构造。与地上茎相似。外表常为木栓层,少数有表皮。有的有初生皮层,皮层有根迹或叶迹维管束,内皮层多不明显。中柱外方部位有的具厚壁组织。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环状排列,中央有髓部。另注意有无异常构造,存在部位和排列方式。
  2.单子叶植物根茎 一般均具初生构造。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为后生皮层。皮层明显,常有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根茎则不明显。中柱中有多数维管束散布,髓部不明显。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或周韧型。
  3.蕨类植物根茎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表皮下面有下皮层,为数列厚壁细胞,内部为基本组织。一般具网状中柱。横切面可见断续排列的周韧型维管束,每一维管束外围有内皮层,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分体中柱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有的根茎具双韧管状中柱。
  蕨类植物根茎木质部无导管而有管胞。以上概述可出a或x型题。
  其次要注意有无分泌组织、厚壁组织、草酸钙结晶等及其它们的存在部位、类型、分布情况等。
  注:凡非正常构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碳酸钙结晶、菊糖等均属考试重点。
  问:各论中的药材有无共性,重点应掌握哪些?
  答:有共性,在概述中的一般特征就属于共性内容,应熟记,这样把重点放在单味药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对于一个药来说,重点要竖着串起来记,对于不同药材之间的比较要横着记。
  1.狗脊 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茎。“熟狗脊片”的加工:沸水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性状特点:表面被光亮的金黄色绒毛。生狗脊片断面近外皮约2~5mm处有一条凸起的棕黄色木质部环纹。显微特点:根茎横切面 双韧管状中柱,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成分:根茎含绵马酚。理化鉴别: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切面显淡紫色荧光,凸起的木质部环显黄色荧光。以上考点易出a型题。
  2.绵马贯众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性状特点:呈倒圆锥形而稍弯曲,外表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质硬。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状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显微特点:叶柄基部横切面 分体中柱5~13个,环状排列。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维管束,外围以内皮层。薄壁细胞细胞间隙中有间隙腺毛。成分:含多种绵马酸类。理化鉴别:取本品横切片,滴加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间隙腺毛呈红色。以上考点易出a型题,性状可出x型题。
  附注:商品除绵马贯众外尚有:紫箕贯众、狗脊贯众 、 荚果蕨贯众。(5)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辅导(6)

刘玉婷

  问:本次内容有何特点?
  答:主要是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和商陆这几个药都有异常构造,在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上应注意存在部位和特点,常考。
  3.大黄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采挖后,刮去粗皮,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或切成块、厚片干燥。性状特点: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横切片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显微特点:根茎横切面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每个异常维管束形成层呈环状,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大型粘腔液,内含黄棕色物质。粉末:含大型草酸钙簇晶、大型网纹导管和淀粉粒。成分:含蒽醌衍生物。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性蒽醌衔生物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等,双蒽酮苷作用最强。鞣质为收敛成分。理化鉴别:(1)取本品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衔生物),不得显持久的亮蓝紫色荧光。(2)粉末微量升华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针晶。
  附注:同属植物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根和根茎与正品大黄主要区别是:不含双蒽酮苷番泻苷类。药材根茎的横切面除藏边大黄外均无星点。药材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4.何首乌
  来源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主产河南、河北、广西、广东。性状特点: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棕或红褐色,凹凸不平。切断面黄棕色,皮部散有“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有木心。气微,味微苦涩。显微特点:块根横切面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的外侧组织中有异常维管束,维管束单个或复合型,均为外韧型。中央为正常维管束。薄皮细胞含有草酸钙蔟晶。成分:含蒽醌类,主为大黄酚、大黄素等。另含卵磷脂。理化:粉末微量升华后得黄色柱状结晶或针簇状结晶,遇碱液显红色。
  附注:同科植物翼蓼和毛脉蓼的块根,前者习称“红药子”,后者习称“朱砂七”,与正品的主要区别是:断面无“云锦花纹”,紫外灯下显紫红色或淡红色荧光。而何首乌显亮蓝色荧光。
  5.牛膝
  来源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产地:主产河南。加工:晒干后,用硫黄熏数次。性状特点:呈细长圆柱形。表面灰黄或淡棕色。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角质样,可见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味,味微甜涩。显微特点: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维管束外韧型,束间形成层除最外轮明显外,向内各轮均不明显,中央有正常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砂晶。成分:含皂苷及羟基促脱皮甾酮、牛膝甾酮等。理化鉴别:根的横切面在紫外灯下显淡蓝色荧光,水浸液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
  6.川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性状特点:根呈圆柱形,较粗壮。表面棕黄或灰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7.商陆
  来源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根。商陆主产河南、湖北、安徽。垂序商陆产于山东、浙江、江西。加工:采收后切片晒干或阴干。性状特点:外表黄白或淡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切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甘淡,久嚼麻舌。显微特点: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三轮,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连接成环;中央有正常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成分:含三萜皂苷元、加利果酸、去羟加利果酸、商陆皂苷元及皂苷。其中商陆皂苷有促进小鼠白血球吞噬能力;加利果酸等为抗炎成分;组胺为降压成分。
  8.银柴胡
  来源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性状特点:呈类圆柱形。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有多数凹陷的须根痕点,习称“朱砂点”;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残基,习称“珍珠盘”。
  9.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主产江苏、山东、安徽。夏季采收后晒干或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性状特点:呈细长纺锤形或长条形,表面黄白色,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粉性或角质样。显微特点:块根横切面 为正常构造;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成分:含皂苷。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7)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本讲内容较多的为豆科植物药材,其他科药材较单一;组织上均为正常构造,主要注意哪一部位有何特征;药材性状、成分、有效成分要记;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和被检查或被测定成分要记。
  防己 来源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主产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秋季采挖,刮去粗皮,切断或纵剖成块干燥。性状特点: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屈曲不直,结节状,形如猪大肠。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断面粉性,木部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味,味苦。显微特点:横切面 皮层有石细胞群散在。木质部导管稀少,断续排列成放射状。薄壁细胞中可见细小草酸钙柱晶和方晶。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防己诺林碱(汉防己乙素)、轮环藤酚碱等。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等有镇痛、抗炎、降压、扩冠作用,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来源、性状、成分、有效成分常考)
  北豆根 来源于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性状特点: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外皮易脱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心有髓。气微,味苦。(与山豆根比较来源、性状)
  延胡索 来源于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浙江。采挖后,洗净,放入开水中略煮至内部中心有小白点为度,捞起晒干。性状特点:呈不规则扁球形。质坚硬,碎断面黄色,角质。气微,味苦。显微特点:粉末 薄壁细胞中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皮层厚壁细胞长条形,壁木化、稍厚,具细密纹孔。成分:含多种生物碱,有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等。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理化鉴别:药材切面置紫外灯光下观察,均有亮黄色荧光。(来源、产地、加工方法、成分、有效成分、荧光常考)
  板蓝根 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江苏。霜降后采挖,晒干。性状特点: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略软而实,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成分:根住含靛蓝、靛玉红。另含氨基酸、多糖、苷类、β-谷甾醇。理化鉴别:根水煎液紫外灯光下显蓝色荧光。(来源、根头部和断面特征、主成分常考)
  地榆 来源于蔷薇科植物地榆及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性状特点:地榆根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棕色至暗棕紫色。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气微,味苦而涩。长叶地榆韧皮部有众多黄白色至黄棕色絮状纤维。显微特点:地榆韧皮部偶有单个纤维散在;长叶地榆皮部有众多单个或成束的非木化纤维。成分:主含鞣质。另含三萜类及其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理化鉴别:检查鞣质和三萜皂苷。(两种地榆来源、性状、组织上的主要区别、主要成分常考)
  苦参 来源于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切断面黄白色,有的可见同心性年轮环纹。气微,味极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尚含多种黄酮类成分。生物碱及黄酮类均为活性成分。(成分和有效成分常考)
  山豆根 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性状特点: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其下着生根数条。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味极苦,有豆腥气。
  葛根 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及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药材习称粉葛。性状特点:野葛根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切面粗糙,纤维性较强。质轻松。粉葛纤维性较弱。质坚硬而重,富粉性。成分:含黄酮类物质,主要为:黄豆苷、黄豆苷元及葛根素。(两种葛根的性状区别和成分类型常考)
  甘草 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胀果干草和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和甘肃。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晒干。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性状特点: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有裂隙,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而特殊。胀果甘草木质粗壮,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粉性小。光果甘草质较坚硬,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饮片 切面显“菊花心”。显微特点:甘草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 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束间形成层不明显。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射线明显,韧皮射线常弯曲,有裂隙。根茎有髓。粉末晶鞘纤维较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并可见形状不一的棕色块状物。成分:含皂苷,为三萜类化合物:如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18β-甘草次酸。尚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甘草甜素有解毒、抗炎、抗癌、抑制爱滋病病毒复制的作用。甘草酸有抗炎、镇咳、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镇痉、抗溃疡作用的主要成分。理化鉴别:采用薄层色普法。检查: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黄芪检查与甘草相同)。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本品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
  附注:伪品,甘草商品中常混有一种“苦甘草”,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又名苦豆根。与甘草不同处是:气微,味极苦。(各部位均可出题,常考。)
  黄芪 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性状特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纤维性,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显微特点:根横切面栓内层为厚角细胞。韧皮部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薄壁细胞中不含草酸钙方晶。粉末韧皮纤维细长,壁厚。石细胞较少。导管为具缘纹孔或网纹。成分:含皂苷类。主为黄芪甲苷,并含乙苷和丙苷等;黄酮类成分及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等。(产地、气味、成分类型和主成分常考,并注意黄芪与甘草在药材表面颜色、气味;显微的组织、粉末;成分类型和主成分的异同点)
  附注:伪品,(1)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在安徽、江苏等地称“土黄芪”。气微,味淡。粉末中有晶纤维;(2)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欧蜀葵、及蜀葵的根。气微,味淡,因富含黏液而嚼之有黏滑感,可与正品区别。
  远志 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细密而深陷的横皱纹及裂纹。气微,味苦、微辛,有刺喉感。以条粗、肉厚、皮细者为佳。成分:含多种三萜类皂苷,主要有远志皂苷a、b、d、e、f、g 。皂苷以皮部含量最多。(远志的表面、气味、成分常考。)⑧ b17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8)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本讲三个药材均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根。药材气味、组织构造、成分类型上均有相同之处;但原植物、产地、加工、性状特征、化学成分上又有明显区别,常考;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和被检查或被测定成分以及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点要记。
  人参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栽培者称“圆参”,野生者称“山参”.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
  加工:圆参:①生晒参: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如不去须根晒干或烘干,则称“全须生晒参”。②红参: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③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的人参,称“冻干参”或“活性参”。山参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状特点:生晒参——主根(体)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灰黄色,有断续的横粗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腿)2~3条,着生多数细长须根(全须生晒参),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顶端根茎(习称“芦头”),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习称“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红参——表面红棕色,半透明,折断面平坦,角质样。生晒山参——主根短粗,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型或圆柱型;表面灰黄色,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须根细长,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习称“雁脖芦”,上部具密集的茎痕,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艼”)。(圆参与山参的比较应注意芦、芦碗、艼、体、纹、腿、须、珍珠疙瘩的区别。)饮片——生晒参片面类白色,可见一个棕色或淡棕色环纹(形成层环),其外侧可见1~2轮明显的棕红色小点(树脂道);红参片面红棕色或深红色,角质状,半透明,质硬而脆。
  显微特点:根横切面为正常构造。特点——韧皮部中散有树脂道,近形成层处有较多树脂道环列;导管径向稀疏排列;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粉末——树脂道碎片呈管状;草酸钙簇晶,棱角锐尖;淀粉粒众多。
  成分:主含多种人参皂苷衍生物,均为三萜皂苷,为主要有效成分。根据苷元不同可分为两类三组:一类是四环三萜的达玛脂烷系皂苷活性最显著,其中一组水解产物为人参二醇,如ra1、rb1、rd、等,另一组水解产物为人参三醇,如re、rf 、rg1 、rh1等。第二类是五环三萜的齐墩果烷系皂苷,苷元为齐墩果酸,如人参皂苷ro。尚含挥发油,油中有β-橄香烯、人参炔醇等。糖类:人参多糖有免疫调节作用。理化鉴别:《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照品为人参对照药材、人参皂苷rb1、re和rg1。日光或紫外灯(365nm)下显色,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含量测定:《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被测成分为人参皂苷rg1 和人参皂苷re。生晒参、生晒山参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总量不得少于0.25%;红参中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附注 常见伪品 (1)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根。断面有三生维管束排成数轮同心环。(2)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味微苦,稍麻舌。(3)豆科植物野豇豆的根。(4)马齿苋科植物锥花土人参的根。(5)菊科植物山莴苣的根。
  上述伪品除华山参外均无芦头、芦碗,根表面无横环纹,无特有的人参味。组织中除野虹豆外均无树脂道,除锥花土人参外均无簇晶。(来源、产地、红参的加工、颜色、质地生晒参形状、断面特征、显微横切面树脂道的存在部位和粉末特征、成分类型、主要成分常考;伪品的来源、与正品区别常考。)
  西洋参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主产美国和加拿大。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特点: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棕黄色或灰黄色,有密集的环纹及细纵的皱纹。质较坚硬,难折断。断面近形成层处散有多数红棕色点状树脂道。气微香,味微苦后甜。饮片切面黄白色,有棕色环(形成层环),皮部有黄棕色或红棕色点(树脂道),近棕色环处较多而明显。
  显微特点:皮层和韧皮部均有树脂道,靠近形成层处常排列成数环,余同人参。
  成分:含多种人参皂苷(类型同人参),西洋参皂苷、拟人参皂苷f11和f3糖类尚含挥发油,油中以反式β-金合欢烯含量较高。理化鉴别:方法同人参。对照品为西洋参、拟人参皂苷f11 及人参皂苷re、rb1 、rg1。 
  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人参对照药材进行薄层色谱试验,供试品色谱中,不应显与对照药材完全相一致的斑点。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人参皂苷rb1不得少于1.0%。
  附注:常见的伪品是人参伪充西洋参。可用性状和正文中“检查”项下的薄层色谱法,可检查出是否用人参伪充西洋参。(注意在产地、性状、显微横切面、化学成分上与人参不同之处,常考。)
  三七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云南、广西。采挖后,剪下芦头、侧根、须根,主根爆晒至半干,反复揉搓,待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即得。
  性状特点:纺锤形或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周围有瘤状突起及侧根痕。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横切面灰绿或黄绿色,皮部有棕色树脂道斑点。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显微特点:与人参相似,但韧皮部树脂道散在。草酸钙簇晶稀少,其棱角较钝。
  成分:含多种皂苷,和人参所含皂苷类似,但主为四环三萜达玛脂烷系皂苷,不含五烷三萜齐墩果烷系皂苷ro类。另含三七皂苷。此外尚含止血成分田七氨酸、三七素。挥发油、黄酮类、三七多糖等。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薄层扫描法规定,本品含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总含量不得少于3.8%。
  附注 伪品 (1)姜科植物蓬莪术的根茎。为卵圆形、圆锥形或纺锤形,无瘤状突起,顶端无茎痕,表面有结节,断面有散在的黄白色筋脉点(维管束),气微香,味微辣、苦。(2)落葵科落葵薯的珠芽及块茎,珠芽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灰褐色,有多个瘤状芽突起或芽断后伤疤。质硬脆,断面粉性,类白色,经水煮后,端面角质样,黄棕色。味微甜,嚼之有黏性。(3)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及根茎。外形类似三七,但其味淡而后微苦,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显著髓部。组织中无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有菊糖。(注意在产地、性状、粉末、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上与人参不同之处,常考。) ⑨b17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本次药材来源于桔梗科和菊科植物.组织均为正常构造,均含有菊糖和分泌组织。主要区别点是桔梗科含有的分泌组织是乳汁管,无草酸钙结晶,药材气微或香气较弱,主要成分为皂苷类;菊科含的分泌组织是油室,并含小的草酸钙结晶。药材多有较浓的香气、成分大多含有挥发油;但在药用部位、产地、加工、性状上均有明显不同。常考。

  桔梗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产地:以东北、华北产量较大,华东地区质量较好。加工:采收后趁鲜刮去外皮或不去外皮,晒干。性状特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顶端有较小的根茎(芦头),其上有数个半月形的茎痕。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稍苦。显微特点:根横切面,韧皮部宽广,乳管散在,乳管群常与筛管细胞伴生。粉末,菊糖众多(乙醇装置)呈扇形或类圆形结晶;乳管常互相连接,内含黄色油滴样颗粒状物。成分:含多种皂苷,苷元为桔梗皂苷元、远志酸等。理化鉴别:取本品水浸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含量测定(检查皂苷):《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重量法测定,药材含总皂苷不得少于6.0%;饮片含总皂苷不得少于5.5%。

  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及东北各地。加工:采收后晒至半干,反复揉搓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性状特点:党参,呈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带韧性。有特殊香气,味微甜。素花党参,直径可达2.5cm,根头下致密的环状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川党参,长可达45cm,断面裂隙少。饮片横切面皮部占根的大部分,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较多的裂隙,形成“菊花纹”。气香,味微甜。显微特点:根横切面,木栓层外侧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散有淡黄色乳管群,并常与筛管交互排列;形成层成环。粉末,石细胞壁不甚厚;节状乳管碎片甚多;可见菊糖;成分:含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萜醇乙酸酯等,并含皂苷、菊糖、果糖及微量生物碱。

  南沙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及杏叶沙参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体轻,质泡,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无臭,味微甘。成分;含三萜类皂苷。

  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省。加工:采收后,切段或纵剖为块,晒干或风干,撞去粗皮。性状特点;呈圆柱形,枯骨形或为纵剖片。表面黄棕色,可见不规则菱形网纹。质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有一棕色环及放射状纹理,并可见散在的褐色油点。气强烈芳香,味苦辛。显微特点:根横切面 韧皮部宽厚,有纤维束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大型油室散在。薄壁细胞中含有菊糖,有的内含小型草酸钙方晶。粉末 纤维梭状,成束。成分:含挥发油、木香碱、菊糖。油中主成分为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二氢木香内酯等。理化鉴别:薄层,对照品为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香烃内脂不得少于0.60%。

  川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体较轻。断面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成分:含挥发油及菊糖。挥发油中含川木香内酯。

  白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等省。加工:挖取后烘干的称烘术;晒干的称晒术。性状特点:呈肥厚拳状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和断续的纵皱和沟纹。烘术断面淡黄白色,角质;生晒术断面外圈皮部黄白色,略有菊花纹及分散的棕黄色油点,常显油性。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粘性。饮片:白术,为不规则的厚片。土白术,形如白术片,表面杏黄土色,附有细土末。显微特点: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其内侧常加有断续的石细胞环;皮层、韧皮部及木射线中有大型油室散在;形成层环明显;导管群放射排列,中部有纤维束围绕导管;中央有髓部;薄壁细胞中含菊糖及草酸钙针晶。粉末,纤维大多成束,长梭形;石细胞类圆形、多角形;导管分子较短小,为网纹及具缘纹孔;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白术内酯a、白术内酯b等。理化鉴别:取本品乙醚提取液,滤过:(1)取滤液10ml挥干后,加10%香草醛的硫酸溶液,显紫色(检查挥发油)。(2)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待挥散后,加含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1ml,显玫瑰红色,再于100℃烘5min变紫色(区别苍术)。

  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产地: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北苍术主产于华北及西北地区。加工:晒干后,撞去须根。性状特点: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质坚实,断面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香气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面棕黑色;质较疏松;断面久置无白毛状结晶析出;香气较淡,味辛、苦。显微特点:茅苍术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其间夹有石细胞带1至数条;木质部内侧有纤维束与导管群相间排列;皮层、射线、髓部均散有油室;薄壁细胞含菊糖和细小的草酸钙针晶。北苍术,皮层有纤维束,木质部纤维束较大。粉末,石细胞常和木栓细胞连在一起;纤维呈梭状。成分:均含挥发油。茅苍术油中主要成分为茅术醇、β-桉油醇、苍术素和苍术醇。北苍术油中主成分为苍术素、茅术醇、β-桉油醇等。理化鉴别:取本品乙醚提取液,滤液挥干后加含5%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的硫酸溶液1ml显玫瑰红色,再于100℃烘5min,显绿色(区别白术)。

  紫菀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性状特点: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其上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