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治國, 嚴可均曰:“以正”,御注作“以政”。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作“政”。 謙之案:傅奕、邢玄、磻溪與文子上
以正治國,
嚴可均曰:“以正”,御注作“以政”。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作“政”。
謙之案:傅奕、邢玄、磻溪與文子上禮篇引均作“政”。柰卷作“以正之國”,顧歡作“以正理國”,河上公、王弼同此石。尹文子大道下引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政者,名法是也。”顧本成疏“政謂名教法律也”,與尹文子義同,蓋名法家言。案“正”“政”古二字通用,唯此與“奇”對,當作“正”。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與此章“我好靜而民自正”,皆當用本字。
以奇用兵,
嚴可均曰:“以奇”,御注誤作“以其”。
劉師培曰:案“奇”與“正”對文,則奇義同邪。管子白心篇“ 奇身名廢”注云:“奇,邪不正也。”是奇即不正,以奇用兵,即不依正術用兵也。
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謙之案:取天下者,謂得民心也。四十八章:“所謂取天下者當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證之以荀子王制篇曰:“成侯、嗣公,聚歛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者也。”
楊倞注:“未及,謂其才未及也;取民,謂得民心。”蓋觀有事不足以得民心,即知無事者之能得民心而取天下也。
嚴可均曰:“知其然”,河上、王弼、高翿“然”下有“哉”字。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其然”作“天下之然”。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均無“哉”字。
謙之案:傅、范本“何”作“奚”,又“知”下有“天下”二字。磻溪、樓正、顧歡同。嚴、彭、高翿,吳勉學本無“以此”二字。
俞樾曰:自“以正治國”至此數句,當屬上章。如二十一章曰:“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並用“以此”二字為章末結句,是其例矣。下文“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乃別為一章,今誤合之。
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嚴可均曰:各本“人”作“民”。 吳雲曰:傅本作“夫天下多忌諱”,諸本無“夫”字。
謙之案:彭、范、高同傅本,有“夫”字。“彌”,傅本作“□”。說文:“□,久長也,從長,爾聲;今字作彌。”小爾雅廣詁:“彌,久也。”又儀禮士冠禮“三加彌尊”,注:“猶益也。”晉語“讚言彌興”,東京賦“歷世彌光”,皆以“彌”假借為“益”。“ 天下多忌諱”,王注:“所畏為忌,所隱為諱。”言天下忌諱愈多,而人乃益貧也。“多利器”句,河上公、王弼上並有“民”字,傅本無。此“民”字,遂州、磻溪、樓正、彭均作“人”。范“器”下有“而”字。范曰:“古本有‘而’字。”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謙之案:傅、范本“人”作“民”,河上公、王弼作“人”。傅、范“民多知慧而邪事滋起”,范曰:“王弼同古本,邪與邪同。”案弼注:“民多知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是王所見本正作“邪事”,與傅、范、陸希聲本同也。“伎巧”,司馬“伎”作“利”,御注、樓正作“技”。案“邪”“奇”二字通假。賈子道術:“ 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 奇邪”或作“奇邪”。周禮比長“有罪奇邪則相及”,注:“猶惡也。”宮正“與其奇邪之民”,注:“奇邪,譎觚。”內宰“禁其奇邪”,注:“若今媚道。”司救“邪惡過失”,注:“邪惡謂侮慢長老,言語無忌,而未麗於罪者。”此言人多伎巧而邪事滋起也。此章“ 伎巧”乃“知巧”之訛,王注以“知慧”與“巧偽”並列,強本成疏“知巧謂機心”也。又遂州本正作“知巧”,可證經文當作“人多知巧,邪事滋起”。古謂邪為奇,謂事為物,“奇物”所以釋“邪事”之義。然傅、范誼古而理勝,當從之。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嚴可均曰:御注、王弼、高翿作“法令”。河上云:“法物,好物也。”
謙之案:景福、柰卷、河上並作“法物”,樓正、傅、范、王羲之並作“法令”。案作“法令”是也,“法物”無義。?本成疏“法物猶法令”,知“法令”義優。淮南道應訓、文子道原篇、史記酷吏列傳、後漢書東夷傳引並作“法令”。“物”字蓋涉上文“奇物”二字而誤。“法令滋彰”與“上食稅之多”,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均可代表老子之政治主張,非僅反對珍好之物而已。又“彰”,傅、范作“章”,范下有“而”字,贅。
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
嚴可均曰:“人自化”,各本“人”作“而民”,下三句亦然。“我無事,人自富”,御注此句在“我好靜”之上。
畢沅曰:明道藏河上公本下又有“我無情而民自清”句,考諸本皆無之。 紀昀曰:案一本有“我無情而民自清”句。
羅振玉曰:景龍、敦煌、景福三本“樸”均作“朴”。又敦煌本有“我無情而民自清”句。
謙之案:嚴遵、邢玄、磻溪、樓正、遂州及文子道原篇、御覽七六、文選東京賦注“無事”句並在“好靜”句上,與御注同。鹽鐵論周秦篇引老子“無欲”句在“無事”句上。又遂州“正”作“政”,傅“靜”作“靖”,“自正”上有“天下”二字。
畢沅曰:“靖”,諸本作“靜”,“天下”,諸本亦作“民”。莊子作“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又趙孟頫本亦有“我無情而民自清”句。漢書曹參傳顏注引“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自正”,文同此石,唯“人”作“民”。案作“民”是也,碑本此章“ 人”字皆避唐諱而改。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貧、昏韻(文部),起、有韻(之部),為、化韻(歌部),靜、正韻(耕部),事、富韻(之部),欲、樸韻(侯部)。姚文田、鄧廷楨、奚侗同。奚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語異誼同,變文以協韻耳。”高本漢以諱、器,貧、昏,隔句交錯為韻,餘同。
姚鼐曰:清靜為天下正,故以正治國,無二術矣。奇者餘也,零餘之道,備而不施,以是用兵可也。世以奇譎解之,大謬。正、兵合韻。
顧炎武唐韻正五支:“為”,古音訛。引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我無為而民自化。”“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右景龍碑本八十三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本八十八字,傅本九十二字,范本九十四字。河上本題“淳風第五十七”,王本題“五十七章”,范本題“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