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文化源于国家审计的自我定位
尽管能够用于表述企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褒义词十分有限,但海尔的企业文化显然不同于TCL或者佳能,这就要求管理层在那些常见的文雅词汇中做出取舍与组合,以细微的色差树立起一面足以长期引导一支团队的精神旗帜,骄傲地以之为自存和发展的信念与动力,使之成为凝聚队伍和感染受众的精神魅力。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其核心文化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审计文化也同样如此。
虽然部委之间的生存竞争不同于商战,但要真正让全国的审计人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提起我们这个部门时有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信誉和气质联想,并高瞻远瞩地指明这一部门及其所有从业人员的奋斗方向,我们确实需要树立我们国家审计机关自己的审计文化。这种文化必定是基于审计工作又能够指导和服务于审计工作的一种审计机关特有的文化。这样的审计文化来源于我们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对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以及外国审计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政府审计的特殊性质的准确把握和自我定位。
二、创建公共审计理论,体现公共审计文化
我国的宪法和审计法确立了国家审计机关执行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也同时决定了我国国家审计与国外审计的体制差异及从审计的主体分类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不同。我国是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的典型代表,我国中央审计机关——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以独立的行政主体从事审计活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可以说,在我国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相应的监督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显现,我们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在这一框架下,积极地创立和发展丰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审计理论。正如权力与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的不可分割性,审计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同时审计机关又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机关,国家的公共审计本身既是公共行政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中负责执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部门。
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部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行政部门自身的管理活动。包括公共审计在内的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是:
一、公共性。公共行政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对公共行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为人民服务”,与以盈利为目的私人组织存在严格区别,根本排斥任何个人、集团、部门和地区的特殊利益的影响。
二、法治性。公共行政必须是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机关的产生和变更、权力的行使等都必须有法律的授权或规定。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公共行政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执行权力机关的意志,依法完成权力机关赋予的各项任务。
公共审计作为审计的既定发展方向,也必然要适应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深刻地体现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在公共性方面,国家审计必须不断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国家、人民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审计监督和服务,“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看好家、守好财,全心全意地贴近和依靠人民群众。切实加强对公共财政和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充分发挥效益,加强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保障系统和资源环保方面的审计。强化对权力的监督,超越部门、地区或小集团的暂时局部的狭隘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审计面前一视同仁。在法治性方面,国家审计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在经济领域打假治乱,并严格履行审计程序,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公共行政始终处于改革和发展之中,各国的公共行政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其发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趋势,国家审计必须坚持准确地把握和积极地适应:
一、科学化,包括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的科学化。《审计署2003至上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集中体现对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和加强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的总体部署。包括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整合审计力量资源、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和以“金审工程”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推广完善。
二、民主化,审计对对民主化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审计署、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分别代国务院、本级政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也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专门的监督机关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三、法治化,体现着当代公共行政的基本精神和必然规律。审计署作为一个年青的国家部委,要在不断地探索甚至是摩擦中严格地履行自己专司的审计监督职责,法治化是其必然依托的最有力武器和遵循的准绳。
四、人性化,在处处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必然是我国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标致。国家审计在工作中应该尊重因审计事项而牵涉的人的权利,在现场审计和审计意见的表达方面,将依法审计和人性化的工作方式紧密结合,将国家审计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体现在公正、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富有建设性的高超的审计技巧上,真正赢得被审计单位的敬佩、理解和尊重。
五、透明化,公开、透明的阳光行政是公共行政的必然要求。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关于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规定和审计听证制度,以及审计署大力推行的审计结果公告都旗帜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
六、职业化,1994年审计法规定了“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公务员职业化的大背景和提高审计质量与规避审计风险双重任务下,需要较高专业技巧的审计工作必然走上职业化道路,这在审计法的修订过程中也将有所体现。
三、两种精神支持公共审计事业发展壮大
毋庸置疑,国家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要求和法律责任是国家法定的,而国家法定这一点本身意味着国家权力机关对此项工作任务,即以某种特定工作方式指向某些特定工作对象的意义的确认。因此说,审计的任务、工作方式工作特点和相应的对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工作对象的确认。
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以上内容的实质,即全国人大对此做出规定的原因和依据,源于国家政权取得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依法占有,借用民法上的法人理论,是源于国家的法人财产权。即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是全国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托并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统一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和管理者职能。虽然目前,我国未制定国有资产的基本法《国有资产法》,但依据其产生的机理,可以确认其基本构成是国家政权凭借国家强制力取得、认定并依法享有其管理、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利的资产。国家依靠国有资产维持政权的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公共服务。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方式。可以说,宪法规定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对象本质上就是国有资产本身的真实、完整和效益情况。审计肩负着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委托和授权,依法代表政府监督检查以国有资产为运动轨迹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国家审计机关全部的历史使命、工作重心和自身的“人、法、技”建设及文化建设应围绕于此。
在这种宪法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之下,国家审计履行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应秉持两种核心精神,即看门狗精神和牛虻精神。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再是建国初期的满目疮痍和一定时期内的政治动乱与经济停滞,高楼大厦代替了“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但在新旧体制持续转轨的过程中,财经领域中违法乱纪和有法不依的情况还十分严重,会计核算不真实、财政财务收支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十分突出,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如经济学家樊纲总结的“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社会”的恶劣程度。这既是经济秩序混乱的表现,也是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直接造成了国家财力的分散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也给国家宏观调控和决策带来误导。审计不能够包打天下,但必须担负起守卫国有资产的责任。又因为上文所说的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是全国人民,国家审计应是最彻底的公共审计监督,其主要的甚至几乎是全部的监督对象就是国有资产。审计文化应从属和服务于公共审计这目标。国家审计的任务对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的精神素质首先有如下两方面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应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以“看门狗”精神作守护国有资产的忠诚卫士
英美等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依据政府的不可信理论建立了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我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全民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等,存量大,分布范围广,国有资产管理更关系到国计民生、政权稳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是体现“三个代表”的关键一环。国有资产为社会主义国家全民所有,是社会主义祖国存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甚至包括政府制定的财经政策都无权损害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效益性。审计机关应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间接对全国人大负责,忠于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进行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财务监督。美国人形象地把审计总署比喻为国会的“牧羊犬”,按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习惯是“看门狗”。认真摸清国有资产的真实家底,监督好国有资产的入口和出口以及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缉捕“化公为私”和“损公肥私”的蛀虫,做好国有资产的“看门狗”,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守,是各级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的光荣使命。“看门狗”表面上词虽不雅,实质上却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务实和忠诚的象征,是果敢的卫兵而不是中看不中用、可有可无的宠物或门神。如果说香港的廉政公署是港民心目中的神秘英雄,我们的审计人员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塑造的形象就应当是谦虚干练的忠诚卫士。
二、以“牛虻”精神刺痛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鲁迅先生生前最为深刻地揭露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化中存在的弊病,死后被尊称为“民族魂”,审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侧面有似于此。如果说,摸家底和剔蛀虫是审计监督守卫国有资产的基础工作,揭隐患和促繁荣则是审计监督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任务的进一步延伸。这里提出的牛虻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从小的方面说,是更主动的出击并准确深入地找出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给予鲜明有力的反映,促其警醒,迫其改进;从大的方面说,是审计工作者作为经济监督领域的专业人员,在身为政府公务员的同时,也应兼具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扫清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在暗箱操作之中遮遮掩掩的阴霾,让社会保持警惕和痛感,让所有习惯于黑夜的眼睛见到并又重新习惯于光明。目前,审计署的审计信息和专题报告在国务院已颇具影响,全体审计人员应凭借自身特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其进一步成为国务院公正深入、吸引眼球、冷静客观、值得信赖的“焦点访谈”。这是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完成日常工作后,审计机关更高层次、更加重要的历史任务。
四、两种精神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要求
要当之无愧地叫响“看门狗”和“牛虻”精神,发挥好两种作用,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和锤炼一些特殊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这也同样构成审计文化建设的必备维度。主要有:
一、质疑精神
葡萄牙有句谚语:“不怀疑,无所知”,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生前以“怀疑一切”为自己最重要的座佑铭,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所谓质疑,是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及其深层次合理性的积极推想和大胆怀疑,不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是不轻信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求证事物的真实面目的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实事求是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习现代知识、产生先进思想乃至推动人类进步的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只能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深刻反思是总结经验提高决策预见性的有力保证。审计机关作为以守卫国有资产为中心任务的综合监督机构,审计人员理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胸襟,必须锤炼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素质。
我们一直坚持审计监督以独立性为本质特征,但以往我们经常强调的包括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的独立主要是制度基础方面的独立,缺乏以质疑精神为代表的精神上的独立,包括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品格。质疑就是不盲从不轻信,甚至在道德风险的高危领域不惜对审计对象做有罪推定,是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基础。
审计人员的质疑应立足于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一切从党和人民的至高利益出发,达到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高度,深入领会国家的大政方针,敢于质疑其他现行法规、地方和部门规章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时代局限性,敢于质疑一切单位、部门或个人的与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相协调的行为。
质疑的基础需要一定的财经知识、法律知识,尤其是丰富的推理联想能力。
面对城市中碍眼的滥尾楼,敢于联想到工程的立项审批环节、招投标环节以及贷款的失控、国资的流失、多年未利用的土地甚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钓鱼工程;面对国有银行行长的遣返,联想到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水分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腐败指数”课题的无奈。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著名记者说:“真相始于质疑”。质疑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客观真理的执着追求,也是真正广泛的民主监督的神髓。一个公正、民主的社会,从来不会让人民无条件地去信赖某些强势理论或被神化的力量。宪法(2004年修正本)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可惜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地域仍然缺少理直气壮地质疑,甚至有些官员大搞腐败,仍然敢于招摇过市。当年的巨贪慕绥新,身着价值几万港币的世界名牌,惹得富贾汗颜,让香港记者议论纷纷,但街头巷议的舆论未能快速上升到有效的监督,终于纵容腐败分子滑入犯罪的深渊。
鲁迅先生讲,在未有天才之前,要先有培养天才的土壤。据说,韩国人开进口轿车极易招致税务局的调查。放开支持国货方面不谈,在有几千年官本位传统的中国,全社会公开的质疑精神更应得到提倡。审计署作为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年青的部委,应该也有条件创造更积极务实的工作环境,淡化以官僚主义为代表的滞重的机关作风,以积极和和建设性的质疑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二、学习精神
在国家顺应国际潮流历史性地迈向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和迫切的共识,究其根源,用劳动力价值理论,可以解释为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职位流动性空前提高的时期,人们对自身价值升值的渴望和贬值的恐惧。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会计主管人员的地位和水平进步较快,给国家审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审计机关的关键任务是坚持创造有利于审计事业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正确地对审计人员的学习热情加以引导。
首先,要淡化行政等级观念和经验主义的味道,形成集体钻研业务的制度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审计是既要求宏观知识又要求查账技巧的高度技术性的工作。国家机关的身份和重视业务成果的事业单位特点甚至是类似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的具体工作内容,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序列与业务序列并行的矛盾。其关键的解决办法就是走审计的职业化道路,以整体的适应审计职业化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推动以学习适应本职工作的共识。
其次,要不断丰富人员的知识结构,倡导不拘一格地学与评。审计部门涉足国家经济的各行各业,不是简单的财务知识能解决所有问题。审计机关组织学习和评价人才的指挥棒,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资历,不唯学历,倡导以审计技能为根本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要特别地强调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形成一切精力以审计工作为中心,支持和服务于审计工作的环境。树立成就导向的人生观,倡导以业务骨干和精英为偶像的价值观。“种梧桐以引鸾凤”,在目前官本位思想难以扫除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重用和亲近什么人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显得尤其重要,起着巨大的示范作用,较之专门的宣传或口号都有更大的意义,也是在制度之余的,走“人才强署”或“人才强办”的关键环节。
第四,要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之间的人员交流,尤其要针对国家各地区经济、社会和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强中青年干部的交流力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先进的审计文化传播到相对落后地区。
三、创新精神
审计署是一个年青的国家部委,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许多部门的既得利益的纠缠,处于辩证法意义上的上升阶段,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比拼审计成果是全署的主流共识。在审计署引领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权建设中不断找准位置,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民需要的过程中,加之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审计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存在,创新在宏观和微观意义上,对审计工作都十分重要。审计机关的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和审计理论的发展与具体方法技巧的更新探索甚至审计纪律保障和外勤经费使用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也必须信赖创新精神,促进广大审计人员,以更超前的眼光,向国际标准看齐,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本职工作,创造新办法、新思路、新成果。创新就是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对工作提出更高的目标,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审计报告不能永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皇帝写的书不愁卖”,审计成果应当简单、明了,在财政领域有份量,在群众中间有口碑,审计公告、审计日记等新制度的施行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动。审计队伍不能不思进取,必须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人事制度的创新促进审计队伍的年青化、正规化和职业化是大势所趋。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技巧也需要摸索创新。这些在审计工作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为重要。提倡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重点是努力营造、形成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包括创新精神所需的青年人的活跃心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民主宽松的空气。
审计署,怎一个署字了得,许多同志做了几年、几十年的审计工作,是否想过在国务院几十个部委中国家中央审计机关何以极个别的用了这样的既古朴又洋味十足的名称。说他古朴是指这个“署”字相当文言,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说他洋味十足,是指他在翻译洋名,即国外类似的专门监督机构时又特别常用。愿审计署的审计文化能兼携刚正不阿、明镜高悬、大智若愚的古风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摘自《我要公文网》(www.51gongwen.com)、不断注入现代科技手段与现代文明理念的与时俱进的新风,做国有经济的忠诚卫士,为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