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记叙文的第二段
记叙文开头的技巧,容易引起关注,而开头之后的第二段,也是很重要的,却常常被人忽视。
记叙文的第二段,就像一座桥梁,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启发下文,完成过渡。
既然是桥梁,就要讲究桥梁的造型美观、材质坚实,而不是随意搭一块板子就可以充数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
1、根据下面提供的标题和开头段,写四个第二段,哪个最合适?
标题:爸爸的习惯
开头段:
爸这个人有很好的习惯,但就是有一条习惯我最看不顺眼——他“爸爸味”太浓了。
第二段:
①现在,我来说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养成了一种共同的习惯:君子动口不动手。
②妈妈有好多习惯,特别是我进入六年级以来,她的习惯似乎更多了:早晨五点起床,做早餐;晚上,辅导我做功课。
③“习惯”一词,似乎太平常了,小至个人、家庭、社会,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
④就拿昨天吃中午饭说吧,饭菜还没有做好,他便早早坐在那儿。他吃饭很快,别人刚端起碗,他早已三口、两口就办完了。然后把碗往我面前一伸,那意思很明显,你给爸爸盛饭。其实,饭就在他身边的小凳上,一弯腰就够得着。
【审题】文章中心要求写“爸爸的习惯”。①写“中国人的习惯”,显然远离了中心。②写“妈妈的好习惯”,即使最为对比的手法,与开头段也不衔接。③解释“习惯”一词的含义,属于议论文的写法。④写“爸爸的习惯”,而且,“就拿昨天吃中午饭说吧”一句,启发下文,形成自然过渡——合适。
2、根据下面提供的中心和开头段,组织了两个第二段,分析哪个比较合适。
中心:表现“我”热爱劳动的美德。
开头段:
暑假的一天,我家买了一头大黄牛。第二天,我就高高兴兴地去放牛。
第二段:
①说起放牛,我并不陌生。农村里生,农村里长,从小就会放牛。不过,一上学,这些活爸妈尽量不让我干。今天,牵着牛,又新鲜,又害怕:大黄牛个儿特别大,两只圆睁的眼睛,好像随时都盯着一个目标,要扑过去。我心里想:它能听我的话吗?
②一路上,我提心吊胆地扯着牛绳,心里暗想:这头牛个儿大,虎背熊腰。两只大角像镰刀插在头上,尖朝前,它要是突然从背后冲过来顶我,我该往哪儿躲呢?
【审题】①追述以前有关放牛的情况,然后写“今天”放牛的“心情”。②一开始就写“一路上”我的行动和心情。比较起来,①追述部分,入题慢了些。②承接开头紧凑,入题很快,便于突出中心,要好于①。
由此可见,写好第二段,要做到以下几点:⑴紧扣中心;⑵承接开头;⑶快速入题;⑷便于下文展开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