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童年”有感
福堪镇初级中学 袁士杰
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有些感慨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季先生说:我出生以后,家境仍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馒头拿在手里,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
感悟:
俗话说:“马好靠腿,人好靠嘴。”什么时候,会说话嘴巴甜,都不会吃亏,至少能先沾点便宜。笨嘴笨舌,话语跟不上,在许多方面总是会落人半步。小时候的季先生,就沾了嘴巴甜的光,所以每天都能有半个白面馒头吃。其实,嘴巴甜并不一定就是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凭三寸不烂之舌招摇撞骗。在现代社会,这更是能展现个人亲和力,拉近与人之间关系,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优势之一。在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优势还往往能为自己抢占先机创造条件。
季先生说: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得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感悟:其实,作为母亲,表面上是面带怒色,气势汹汹,做出一副不善罢甘休要打的样子,内心里面何尝不是在痛苦,在流泪,甚至在滴血?一个母亲,不能让孩子吃白面馒头吃个饱,这种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尚不能满足,若不是家庭条件不许可,想让孩子能多吃一顿,何能做出这般动作来?我的学生们就说,今天我们是白面馒头想吃多少就有多少,想吃到什么时候就吃到什么时候,吃多了,父母还高兴呢。是啊,我们是理解季先生的母亲内心那种痛苦的。
小时候的季先生,还是很聪明的,知道跳到水里面逃避“灾难”。这是我想起来我的一件往事。有一次,大概也就是七八岁的时候,我不知一件什么事情惹怒了母亲,她怒气冲冲地追赶着我,大声责骂着,非要狠狠地打我一顿。眼看着母亲就要追上我,我急中生智,充分利用我擅长爬树的优势,噌噌几下就爬到一棵大树上,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得意地看着我母亲。我母亲自然是爬不上去,她围着树转了几圈,在树下坐了等我下来。我哪里肯下来?后来,她即便是拿着土坷垃也扔不到我身上,只好恨恨地骂了我几句,悻悻而去。现在想想,那时候实在是这个本领救我一“命”!
季先生说: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
感悟:能与儿时伙伴的“疯疯癫癫”玩耍,这倒是给季先生贫穷至极、蒙上灰色记忆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丝欢乐的气息,增加了快乐的色彩。
这使我想起,我的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儿就是上树掏鸟窝、下河去抓鱼。有一次,我跟几个小伙伴儿到一棵大榆树上掏喜鹊窝。为了防止喜鹊用嘴叨我们的头,我们都用破草帽罩住头。我们顺着树往上爬,大喜鹊们都惊慌地飞了,但担心我们伤害它们的孩子,它们也不肯离去,只是围绕着大树拼命地叫。等到我们快爬到树顶,手即将碰到它们窝的时候。大概里面确实有它们的幼鸟,护子心切使它们壮着胆子拼命朝我们身上叨了下来,拧得我们疼了起来,只好快速爬下树。现在想想,虽然没有捉到鸟,还被大喜鹊拧得身上疼,我们却总是津津乐道那一次的经历。
这就应了一句话:过程的快乐胜于结果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