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错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复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面观
综合性学习作为践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终于在新课标中有了自己的“合法席位”。其作为课程标准中的“新面孔”,在圈子里的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热议。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
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把综合性学习功利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特别突出体验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参观、考察、访问。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记录、反思和分享。正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多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才干。需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故有些老师就会觉得“不务实”、“没条件”或“惯坏了学生”。就这样,综合性学习无辜地遭到了“冷遇”久而久之便成了学生的“冷饭”,教师的“闲饭”。犹如优雅的舞步受到镣铐的羁绊不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流畅感。
坦白讲,农村学校条件上的弱势确乎成了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天然托辞和心理障碍。庆幸的是,综合性学习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博得尤其是中考命题青睐,顽强的活跃在各级各类考试市场,拥有了相当高的“ 人气 ”。于是乎,很多老师“幡然悔悟”。一改往日冷淡的态度,从不理睬到“主动追求”。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只不过盯上了它一百二十分中那还算不菲的身价。接下来就“认真”地从中考应试的角度,抓几种题型如对联、仿写、图表解说、材料探究等,进行批发式的讲解与练习。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成了一种常态。者甚至成为备受师生追捧的“短平快”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教师的做法恰恰属于后者,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带着“镣铐”跳舞,同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靠这种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素养肯定不会怎么样,也不可能考出好成绩。 细思之,实施过程中我们表现或冷漠或投机,原因就在于没能从教学心理上充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没能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它。
二、注重形式忽视效果 把综合性学习神化或泛化
综合性学习基本可分两类:一类是课内综合性学习,即结合课本这一例子,拓展课外
并加以延伸学习。另一类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即完全脱离课本,投身到社会中去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等。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这一层面的认识不够到位,因此实践中,把综合性学习神话或诗化的现象就比较多。许多教师为了活动主题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却总觉得课堂活泼有余,扎实不足。还有甚者,因为对综合性学习的陌生和误解,竟自作主张荒废了文本中大块大块的经典,大方出让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等同与专家研究的实践活动。如此这般一本正经,热情似火,三番几次下来,不仅使老师手忙脚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活动疲劳感”,甚至是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厌弃恐惧的心理。那可就是罪过、罪过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火热、高调地应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简而言之,它也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及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重在突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这样说来,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就应该尽情散发“语文味”。这一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失去语文的固有特色。简单说来,首先应找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应注意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坚决杜绝只重视形式追求,忽视实际效果的作秀行为。如何帮助错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快速复位,更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里不得不提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二、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当然,仅仅正确解读其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若要成功纠正行为偏差:
一 、打开“镣铐” 彻底松绑
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习惯打开“镣铐”、彻底松绑,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自主“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双“主”配合 双剑合一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我们知道,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盲目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任学生的自由与随意泛滥。结果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
因此活动的主题要有了,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确认选题的内容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是可行的,有益的。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因为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由于是具体的操作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也是可能的,也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活动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毋庸置疑,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双“主”配合,双剑合一,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不留痕迹。 三、淡化“精英” 着眼大众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四、语文“当家” 形神兼备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结果热闹有余,实效不足。语文活动课的底线是要有“语文味”。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五、“触摸”生活 强调体验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投身到五彩的社会生活中寻觅语文,活用语文,用活语文。才能真正立体地感受语文的“活色生香”。惊叹于语文丰富的外延。
六、多給认可 多元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师教学的改善;遵循尊重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和表现等基本原则;着眼优点,看进步;关注活动过程中确定目标及实施过程中新奇独特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意识等重点。
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必非要搞一些所谓上档次大型综合性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在精力、时间上都有很大限制,而那些本就喜欢思考善于学习的人,都有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经验。大到一个课题,小到一个知识性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或课题看做一口知识的深井,随时可让学生用综合性学习这座钻探机不断地去开掘其中的宝藏。我想,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美好的初衷和至高境界。诚然,各地条件不同,学生素质也不一样,操作起来的确有一些难度,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请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贴近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新型指标,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农村初中实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还存在一些困难,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些既是困难也是机遇,只要能盘活教师这个关键性的资源,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能快速回归本位,重新出发,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华章里写下它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