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品,让阅读更深入
陈晓娜
昨天下午第四节只有30分钟,我们学习继续学习《猫》这一课。上节课我让学生把本课默看了一遍,解决了生字词,并大概了解了三只小猫的情况。这30分钟我想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个别朗读。学生都很认真积极,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
近段时间提问学生个别朗读,学生都不爱举手了,原因可能是:临近学期结束了;天气越来越炎热;学习氛围不好。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总之,学生是越来越不想读书了,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读的学生,声音也很小,语速很快,有一种敷衍了事、赶紧读完了事的感觉。我也很郁闷!
昨天下午,在上课之前,我心里还很担心,学生会不会一如既往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深的投入课文呢?站到讲台上, 面向全体学生,我尝试的提了一项要求,也不知结果会怎样。我说:“请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画住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或句子,同时,也画住读错的地方。”
还好,杨李会举手了,她读前两个自然段,在她读的时候,我认真的听,也在悄悄的观察,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认真看课文。读完后,我问学生:“杨李会读的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她读成了“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来抢。”学生回答。
“此处错误本来不大, 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一字之差,却使得文章的韵味相差千里。”我因势利导,“如果有两个扑过来抢,给人什么感觉?”
“比较罗嗦。”
“那我们干脆把后一句去掉,直接说它便扑过来抢,是不是更加言简意赅呢?”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我让大家分别想象这两句话所描述的情景。“它便扑过来抢。”和“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是的,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枪的小猫更加的机灵活泼。语言也不华丽,很朴实的语言,但是就这样简单的改了一个字,就把这只小猫写的更加可爱了。”
第二个学生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听得认真了,没有开小差的学生了,原来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细细的品味用词的妙处呢!学生们画住了“怂恿”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个新词,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用这个词造个句子,举手的学生明显的增多了,提问了三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
第三个学生朗读时,学生们画住了“蜷伏”,并说“因为是在冬天的早晨,很冷,所以蜷伏起来。”看看,知道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了。
“那夏天不是这样吗?”
“夏天猫睡的时候都是身体伸直、四蹄伸开。”
我给学生画了一个句子:“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学生能从句子里画出那三个形容词。
“怅然是什么意思?”
“不愉快的样子。”(课下注释上有)
“这三个词的顺序能颠倒吗?它们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理解了他们之间逐渐深化的感情。
“如果仅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行吗?”
“不能体现当时作者丢失猫之后难过的心情。”这些孩子,都是很聪明的。
下课铃响了,我们还没有读完,一个孩子正在读,其他学生静静的听,没有一点儿不耐烦,也没有迫不及待要去吃饭的征兆。
这一节,我拖堂了,但我也高兴,孩子们也高兴,我毫不愧疚,孩子们也毫不心急。
课文应该反复朗读,深入朗读。以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读,全篇课文读完后,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今天,我发现边读课文边找出品味的办法更好,能让学生不再把读课文看成一种必要的环节,而是深入课文品味语言的载体。
边阅读边品析词句,能让阅读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