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语文教学 怎能不“旁逸斜出”作文

2017-08-23 
语文教学 ,怎能不“旁逸斜出”五月七日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栏目刊登了题为《语文教学 ,不“旁逸斜出”行吗》的

语文教学 ,  怎能不“旁逸斜出”

    五月七日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栏目刊登了题为《语文教学 ,不“旁逸斜出”行吗》的署名文章,文章在分析了一位教师讲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情况之后,提出了“语文教学,能否不再绕圈子,而是直接切入文本,通过品读文本中的语言去解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生轨迹”的主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了这一主张。但是,我认为,尽管这位授课老师可能“旁逸斜出”得远了点儿(没有听课,没有发言权),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背景介绍,必要的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延伸。我认为,作者的这一说法是不太妥当的,语文教学怎能不“旁逸斜出”呢?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如果仅凭课本上的几篇范文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课本中所选的课文以外,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来培养语感。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课本要学,课外读物也要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听广播、看电视;还要注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语言,学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这一点上,老师优美的语言也是很值得同学们效仿的,老师的旁征博引、老师渊博的知识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也会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偶像的。有知识这么渊博的老师,怎么会不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强调的就是多读的重要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课文看课文比单单地分析课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就没少“旁逸斜出”。首先,我引导学生在了解整个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节选的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学习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四册中的《崔护》,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的不同。同样的反抗精神,同样的为爱而殉情,其结果是不一样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二者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双双以身殉情,并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解了家族的世仇,这种追求爱情的方式是伟大的,也是悲哀的、不可取的。而《崔护》中的男主人公崔护得知自己心爱的女孩为爱殉情的消息后,用爱的呼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了自己的爱人,终成眷属。他们用鲜活的生命同样实现了爱的自由和幸福,这样做不是更伟大、更值得歌颂吗?我还指导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和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尽管中外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的这些主人公都为了反抗封建礼教,双双殉情,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他们殉情后或变成了鸳鸯自由嬉戏,或变成了蝴蝶双栖双飞,从而获得了爱情的自由和幸福。这种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比较,同学们明确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更人性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了语文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当然,课堂上过多的“旁逸斜出”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冲淡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学习,冲淡了学生对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样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怎能不“旁逸斜出”作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