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迈开精神成长的第一步——《我的阅读史》总评及建议作文

2017-07-26 
迈开精神成长的第一步——《我的阅读史》总评及建议亲爱的同学们,开学第一周我们大家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迈开精神成长的第一步
——《我的阅读史》总评及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开学第一周我们大家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撰写了自己的阅读史。一周以前,我们之中的很多同学还不知阅读史为何物,可是现在他们已经写了出来,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鉴往知来,整理昨天的阅读必将有利于我们迈向明天的精神之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如何认识阅读的吧,秦一鸣同学说:“个人的阅读史,往往也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我们用双眼看到的文字,用双手触摸过的纸张,有足够的力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能折射出个人内心的光芒。”尚硕同学说:“读书之必要,原本不应强调,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读书对于学生之必要,更不用强调,学生普遍地远离书籍,是悲哀之中的悲哀……”关于阅读的内涵,同学们也有不同的看法,阎虹琳同学写道:“说起阅读,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母亲夜晚轻声吟唱的歌谣中吧,或者在睁开眼睛的一瞬间就已经在研读这个世界了。”马思颖同学说:“在我的阅读中,文字可能只占一半;而且我在乎的是我真正拥有的,而非表象的证明。”不错,我个人也以为阅读的内容绝不仅限于书本和文字,在我个人的阅读史里不也包含了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小说联播、影视作品吗?只要沉下心去,处处留心皆学问,大自然和生活无时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神秘的物语。
    书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才最合适?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发现聪明的爸爸妈妈们很早就给孩子们念书或是讲故事了,魏雅楠同学在她的阅读史里这样记述着:“那时候还不怎么识字,所以都只是听老妈念,念到最后,她居然找到了说书的感觉,动不动还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想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是这样做的。有了听书、听故事的基础,阅读就不显得那么困难了,不少同学回忆自己最初的阅读都是从识得百余个汉字后开始的。纵观同学们有关早期阅读的回忆,我看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口袋书,二是拼音童话,三是诗歌、儿歌,四是名著彩图本。联系到大家日后的阅读状况,我个人感觉早期阅读口袋书为主的同学后期阅读障碍大一些。特别是部分同学长期痴迷口袋书,如《老夫子》、《乌龙院》、《阿衰》等,加之无其他阅读相辅助,一旦错过了文字阅读的入门期,再往后对正规作品的阅读能力就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对此种情况,我的分析是口袋书文字极少,画面倾向于意会,很容易造成阅读者心领神会,不在文字上琢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文字必要的敏感。文字阅读是阅读的中坚力量,虽然我们讲还有这样那样的阅读,但那些阅读都是以文字阅读为基础的。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文明有别于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它是符号化的信息,是精神财富的最佳储藏方式。
    观诸众多同学的阅读经历,不难发现凡由口袋书步入阅读者,后期大都有一个矫正或扩充阅读的过程,这样的改变越早对后期德阅读越有利,改变越晚,甚至至今未有改变者,语文学习大体比较吃力。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同学会不服气,老师您不也在小时候读了好多的小人书吗?怎么没见您阅读有障碍啊?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们那时候的小人书,一般都是正规的美术出版社印刷,绘画精美,且每页文字量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其内容涉及自然生活、科学文化、名著经典、影视剧作等等,涵盖十分丰富,远非今天的口袋书所能比。客观地说,以上几类阅读中,对后期帮助最大者,还是名著彩图本这一类,虽说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名著的时候,大都读不太懂,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阅读的体验有了,相当于为未来阅读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底色。这里我想引用90后作家张牧笛在10岁时读完长篇小说《飘》后的一段感受来与大家分享,她说:“以10岁的心智,自是无法吸纳书之精华,很多地方都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然而,我能够感受到一片飞扬壮阔的红色,像火焰一样,穿透岁月,逶迤而至,以其旷古的缄默,让我幼小的心灵震撼到无语。我和我日常所在的琉璃般的笼子,被这无边的红色融蚀了,四周鼓满鲜活的风暴,让我无从驾驭,又留连忘返。”
    我想说早期的阅读非常重要,它暗示了你一生阅读的基本走向。我这样讲绝不是故弄玄虚,因为阅读本身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特别是早期的阅读际遇会充满偶然,由于一本书的契合,会让我们茶不思、饭不想,但这本书究竟是不是有那么大的价值,究竟值不值得我们以之为人生的范本,这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关于书的选择,家长和老师可能都会参言,但要紧的还是尊重我们内心的判断。阅读兴趣是一方面,阅读目的也不能不考虑。
    好在阅读是一段随时可以矫正方向的旅程,过一段时间停下来看看来路,打量一下自己的阅读是否视野开阔,是否坚实有力,或许这正是撰写阅读史的意义所在吧。
    透过同学们的阅读史,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热爱阅读的身影,或出入于图书馆、新华书店,或于枕上、餐桌旁,一卷在手,往往是废寝忘食。良好的习惯一方面来自爸爸妈妈的熏陶和引领,一方面也来自少年渴求知识的天性,换句话说,只要引导得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书籍的挚友。那么,越过了早期的入门阅读之后,我们的小学段阅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共性还是比较明显的,根据我的统计,阅读最多的是这几类书:马小跳系列、皮皮鲁系列、曹文轩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红楼梦》者明显偏少)、《儿童文学》、《读者》、《意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我看来,这个共性的阅读经历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也就是我们这一届的童年时期),国家的阅读推广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教育部和出版部门联手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套结构合理、难易适中、中外兼备的阅读体系。我们可不要小看了上面这几类书,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古今中外,而且主题突出,价值观明确,非常适合我们阅读。事实上我们之中的很多同学因为阅读了上述书籍,建立起自己积极、乐观、勇敢、上进的人生观,对他们一生都将带来极大的助益。当然这些书需要细细品读,不宜浅尝辄止,读后还应多思考,随时记录下心得体会,尽可能地将其内化,这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智慧的阅读者。那么,我所说的共性阅读的问题又在哪儿呢?问题就在于大家的阅读太集中,缺乏个性,举个例子说《鲁滨逊漂流记》是很鼓舞人心,可以教给我们如何战胜困难,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辛巴达航海记》一样可以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阅读视野再拓宽一些呢?大家都读一样的书,说一样的话,恐怕不利于今后成为一个创新性人才吧?可能大家也注意到进入七年级以来,我给你们推荐的书籍有意地避开了流行趋势,比如:《善良丰富高贵》、《从一到无穷大》、《在黑暗的河流上》、《少年小树之歌》、《苏菲的世界》、《走走停停》等,而且我也日益感觉到阅读不能孤立地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事,读书也不能仅限于读文学书,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所谓的作文分数。读书是提升人格修养、丰富内心世界的方式,读书是生活,生活永远都是五彩斑斓的。
    下面我想要重点表扬一些同学在阅读中的创造性突破。魏也娜同学阅读了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她对这些书中提到的“文革”这段历史发生了兴趣,于是引出她的一个历史探究课题——“文革”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相信这些探究会使她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贾仲凡同学小学四年级时在学校广播室工作,广播室与图书室相连,他在那里读到了《好兵帅克》、《堂吉诃德》、《变形记》、《达芬奇密码》等书籍,使他的思想富有理性,不仅如此他还钻研《易经》、《时间简史》等高难度书籍,也阅读了大量计算机书籍,这些都使得他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富于思辨。未来社会是复合型人才的天下,我赞成这种跨越学科的阅读,并且我觉得今人胜古人,人人不自限,这样社会才会真正进步。对贾仲凡同学,我有一个建议,希望能将自己的所读所学多倾吐出来,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融通延展,这样知识才会在你的心里活起来,你说呢?魏雅楠同学也是一位深度阅读的高手,她称自己的阅读史为《光辉灿烂阅读史》,她的阅读突破始自韩寒和郭敬明作品,从韩寒的书中她学到了俗理的至境,并且形成自己的格言写在春秋本上。对魏雅楠同学,我的建议是提升高度,回归经典,正如你读过的《浮士德》一样,经典有一种柔韧的力量,在内心深处铸成你的广博与悠远,那时你会懂得雅俗共赏,“雅”与“俗”相得益彰。
    李栋敏同学有一项奇特的本领,就是将所读内容迅速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抒写出来(我本人也有此特点,并戏称为“吸星大法”)。所以我们看到她读的书不见得很多,但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写出文章来头头是道。拿最近她在春秋本上写的《红楼人,红楼情》系列随笔为例,一开始她因看电视剧《新红楼梦》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可捧起原著又觉太长太难,愣是没读进去,碰到这种情形,一般同学可能会想,算了,可李栋敏同学思路一转,看起了《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新解红楼》等书,一读上了瘾,顺带着就写出了《红楼人,红楼情》。这件事让我也颇受启发,其实阅读也如攻城略地,有时候是需要战略战术的,正面攻不下,侧面迂回包抄嘛。当然,李栋敏同学这种热爱阅读、坚持写作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自上初中以来,她已经先后写完四个春秋本,每本都是密密麻麻的,其中不少文章可圈可点,令人赞叹。对李栋敏同学,我也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希望你能够在理解作者情感、立场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不做传声筒,要做原创人。
    关于阅读中的创造性突破,最后我还想提一下黄钧杰同学。黄钧杰同学由于平时说话较少,我以前不太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这一次读了他的阅读史,我感到他其实是一位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同学。他的阅读量大大超过了一般同学,我查了一下,仅在他的阅读史中列出的所读书目就多达112本,其中还有不少是系列书。从书籍的难度来看,他也达到了两个班之最,如《易经》、《孙子兵法》、《红与黑》、《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火与冰》、《生于末世》等,连《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这样的党史文献,他竟然也有所涉猎。他的阅读结构也很合理,有中外小说、经典名著、时文选粹、科普著作、名人传记、文化译丛等等,从他身上我感受到少年那种不可遏制的阅读欲望和超强的知识吸收功能。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在阅读史最后两段中的精辟语句吧:“阅读是一种贯穿历史的活动,前世之景,今生亦能见之。整个人类都在阅读,不仅仅是书籍。对于人类来说,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明智之人,当惜寸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知否,知否,应是书来人瘦。我愿意,我乐意!”真的,读到这些话,我很想说,阅读带给人的内在的提升实在神奇,它远远超过老师和家长任何形式的说教。黄钧杰同学无疑是优秀的阅读者,但我也有一个重要的建议,希望你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多表达,你有那么丰富的阅读积淀,应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才对呀!另外,分享也是一种自我梳理,也更有利于你的提升。
    在这篇总评的最后,我想就几位同学阅读中的困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解决入门难的问题?
    从这次的阅读史中,我发现两个班均有一少部分同学阅读量太少,至今仍徘徊于阅读大门之外。按说向前一步,他们就可以进入阅读的大门了,可为什么迈出这一步就这么困难呢?此中原因,一方面是我前面所提到的错过了文字敏感期,另一方面则是恐惧心理在作怪。关于文字敏感期不再谈了,重点说说如何战胜阅读中的恐惧心理。对热爱阅读的同学来说,恐惧是不可思议的,怎么会恐惧呢?都是中国字,小学毕业认一两千常见汉字应该不成问题啊,既然这样,何以读不下去?经我调查,情形是这样的,有恐惧心理的同学也能读些浅显的书,特别是笑话、故事一类,但一有说理的内容出现,或是大段抒情,这些同学便头脑发胀,难以卒读了。主要是他们觉得没意思,别人的痛苦与欢乐我都可以理解,别人的思想我却难以理解,虽然是用眼睛定定地盯着这些文字也没有用,因为文章不等于就是文字的集合,这里面还有思想。所以,我觉得有阅读恐惧的同学,究其根本是害怕思想,害怕别人的思想,也害怕自己去思想,快快乐乐就好,一思想就痛苦。说实话我挺替这部分同学难过的,思想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受罪。那么,怎么办呢?我的建议阅读要由浅入深,不跨越,其次,多与人交流,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好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思想与文字相联系,时间一长,将心比己,理解他人也就不困难了。另外,还可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沿着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搜罗出一系列书读下去,逐步提升难度,最终实现突破。
    二、如何实现阅读的由浅入深?
    这个问题和上面一问差不多,主要针对中等阅读水平的同学而言。我发现很多同学阅读水平长期徘徊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主要是因为他所阅读的书难度没有提升,这种情况我称之为“平面阅读”。当一个同学长期进行“平面阅读”,他的阅读水平是很难有所提升的。当代专栏作家熊培云有一句话“自由在高处”,我们要想获得阅读的自由,就必须让自己的阅读由匍匐姿态站立起来,这个站立需要积累,也需要勇气。有部分同学怕古代作品,怕外国作品,一直在当代流行作品里面打转。其实古代作品、外国作品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有的同学自小就涉猎,没有成见,故而从不觉难,这说明所谓的难其实只是不了解。鉴于此,我们可以先读一些通识读物,对未知的阅读领域做个总体上的了解,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以后,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了。还有一点需注意:书不在多,关键是读懂读透,读透一本胜过十本。张鑫隆同学因为喜欢看电视剧《亮剑》,而开始阅读都梁写的《亮剑》原著,他自己说一本《亮剑》读了N遍,对李云龙这一形象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同学。而这一本书的文字功夫也尽被他吸纳笔端,这样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学期他的语文成绩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进步了。深度阅读需要时间,需要付出,需要用智慧去挖掘,阅读要做有心人!
    三、如何让阅读结构更为合理?
    阅读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古今中外,文史政经,数理逻辑,多方涉猎,这一点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秦一鸣同学回忆说,有一次她回母校探望小学语文老师,老师告诉她,她读的外国著作太少了,并借给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歌德谈话录》、《哈姆莱特》等书,通过阅读,她真正领略到了西方文学的魅力。她的这一经历告诉我们,大家都有可能在阅读的历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偏向,只要注意到,随时可以矫正过来。这样看来,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提醒机制,我想书写阅读史是一个办法,开展阅读交流会也是一个办法,要紧的是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大家方能共同进步。
    好,关于这次的阅读史总评及建议就写到此,最后,请允许我再做一个摘录,将王樱琪同学阅读史的最末章送与大家共勉!“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生活了十三年,看的书数不胜数。很高兴,还能想起第一次看的书。当然,尤其应该谢谢老师要求我们写这篇阅读史,这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当我写着这篇作文,突然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一项作业和苦差事了。它让我回忆起太多小时候的事情,那些快乐和流泪的日子。”“我们长大了,才知道阅读的重要。如果以前没有把握好机会,那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抓住机会吧。阅读万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