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不必太精明作文

2017-06-29 
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帮助系列之三 不必太精明慈善日捐款,作为即将成人,乃至已经成人的高中生,捐了五毛钱。不禁
 

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帮助系列之三

 

不必太精明

慈善日捐款,作为即将成人,乃至已经成人的高中生,捐了五毛钱。不禁让人觉得这里边有些文章。作为离成年还早得多的小学生,甚或初中生,捐一毛钱,也未尝不可。

想到去年的慈善日捐款,也是一位高中生。他所在的班级都捐了款,唯独他没有捐。理由是,他经常捐,直接捐给了慈善总会。他怕自己的善款被黑掉。

不止一位成年人说,捐的款能够到受捐助人的手中吗?这是质疑,更有甚者直接说我们的血汗钱捐出去不知落到了哪个贪官的手里。成人的这样的种种说法不仅是口口相传,而且见诸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

这样几件事联系在一起,会引发我们那些思考呢?杂文家吴非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示了我们另外的情况——街头行乞的骗子,甚至是被人组织的行乞骗子集团。其中提到一位老师的困惑。我们到底该教孩子精明些去识破骗子的嘴脸,还是教孩子不必去搞清楚那一些只要觉得那人该帮助就帮他一把?

诚然,据报道,确实有善款被贪的情况。比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有些官员,拿着大家的善款作自己的生意。打着救灾的名义,用善款为自己捞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金项链换来“银手镯”,官老爷终成了阶下囚。

还有,国家的扶贫款被一级一级的官员截留,扶贫成了扶官员。挪用扶贫款,擦亮自己的红顶子。国家真正要扶助的对象,甚至穷到等米下锅的贫困者却望穿秋水,不见政府救济来。结果是什么?国家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不少措施,甚至惩处了一批以身试法者,想着怎样让才能够把国家的帮助落到实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效果可能真的被打了折扣。可是,国家每年还是下拨了大批的扶贫款项,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的资助贫困者。

这个国家真的傻吗?照有些人的思维来想的话,既然扶贫款扶不了真正的贫困者,那就不再下拨扶贫款,饿死那些贪污扶贫款的鳖孙们算了。

比较一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比较一下。也许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应该怎样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们比我们成年人有着更加敏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积极向善。可是,孩子接受的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师长的言传,而是我们成年人的身教。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影响是很重要的。事实往往是比较滑稽的,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事真的有不少是违背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有些人把这叫做智慧。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主体的人为分裂,势必导致教育效果的事与愿违。见贤思齐,哪些是贤?相信我们是能够看得出的,我们的孩子也能够看得出。思齐了吗?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孩子思齐了,甚至做得更好。这样的例子太多,想一想在地震中忘却自己组织同学撤离的小同学,想一想在饥饿难当时分一口饭给自己的弟弟妹妹的山村孩子,应该说他们做得比我们要好得多。他们接受了家长纯朴的教育,接受了师长人应该崇高的教育,他们用鲜活的榜样激励自己,认真去做了,见贤思齐了,他们真的非常的了不起。这是我们交口称赞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如果面临这样的考验,我们会帮助他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自己不管他,孩子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不知道,也不想说。

这些孩子有些“傻”,可是他们真的是按照我们所教育的“见贤思齐”的标准去做的。结果如何?让我们感到了这个民族崛起的希望。一个有爱的民族,有什么理由不兴旺发达呢?孟子讲“仁者,无敌于天下”。

可是我们有些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没有看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靠捡破烂换钱资助别人,没有看到山村拾荒人用自己的辛劳抚养了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十七个孤儿,没有看到一个打工仔用自己的血汗六年资助了六百多个孤寡老人,没有看到看到一个乡村妇女用自己的薄弱身躯为十几个老人撑起诱人的夕阳,……。当然,也许他们看到了,也赞美了,思齐了吗?

他们看到得更多的是一些相关的负面信息。有人贪污善款了,有人拿着慈善款项做生意了,有人骗了人家的慈善捐款了,有人拿着慈善捐款却在埋怨钱太少了……。我们的孩子看到这些往往是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内自省了吗?痛心的是,这些负面信息给了孩子巨大的伤害,他们认为这些就是善举的全部。

结果是什么?面对慈善,有些孩子保留了钱,舍弃了爱。展现了“精明”,抛弃了“向善”。更有甚者,竟然感觉到有些庆幸,自己比他人聪明。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将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什么?让孩子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不只有“不贤”,更多的是“贤”。要努力用行动体现“见贤思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嘴巴上。要想让孩子做得更好,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最信任的爸爸妈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行一步呢?

退一步来讲,做最坏的打算。在街头看见行乞者,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在想“万一他是个骗子”吗?有没有想一下“也许他不是个骗子,也许他真的是需要资助”?一个老师的孩子的话教育了这位老师,也教育了我。她说:“就算他骗你?他跪到那儿骗你,他能骗你多少钱?了不起五块钱而已!如果他真的是穷到那样的地步,你的五块钱可能够他多活好几天。”孩子想到的是一种好的可能。我们这些自诩有着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的成年人往往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哪一个方面呢?

那是不是说见到街头的行乞者,不管什么情况,一律帮助呢?当然不是。我给自己的孩子讲了我的原则,一种人不资助——肢体健全且比较年轻,这些人有劳动能力。另外的三种人要资助——老年人、小孩子、残疾人,这些人大都没有劳动能力。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告诉孩子,人应该同情、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但是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不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却不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的原因。

确实,这样做,显得我们有点傻,而牢牢地按紧自己的钱袋,为了不被骗就拒绝帮助的做法似乎很“精明”。比较一下,守住了钱袋,丢失了什么?即使被骗了几块钱,何况不一定被骗呢,守住了什么?每一个人都能够守住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守住自己的仁爱,守着自己的悲悯,这对于他人是一种温暖,对于国家是一种希望,对于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真的不必太精明。许多人也真的是凭着这种“傻气”让自己走向成功,获取幸福的,比如新东方的高级领导俞敏洪。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