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落实“五种意识”
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专门的评课。每一个评委对每一节课不仅要有分数,还要有评课意见。对每一位参赛选手,我们都安排一名主评委,综合各位评委意见,给出一份详细的评课意见。
我希望每一位评委都能带着任务来听课,希望每一位参赛教师都能对自己的课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每一个人的评课意见都是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听众的感受,帮助作课教师反思,以供作课教师参考。而且,本次赛课,我们还邀请了学生评课,包括现场达标测试。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一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最重要的指标也应该是学生学会没学有。
评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的发言。下面是我的发言提纲。
课堂教学要突出五种意识,即:课标意识,中考意识,生活意识,生本意识,融合意识。
什么是课标意识?
就是要求教师,心里永远装着《课程标准》,行动上永远落实《课标》。因为《课标》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大纲,是依据,是方向,是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行动的实施,都要呼应课标,服务课标,落实课标。
什么是中考意识?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服务中考。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没有分数今天就过不了关。素质教育和考试分数没有矛盾,分数和能力很多时候还是成正比的。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教育还是要质量的,还是要考试分数的。说一千道一万,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说到底是要通过中考来检验的
中考意识要求我们的教学不仅重知识,更要重能力,不仅看眼前,还要看长远。命题的方向已经告诉我们:积累很重要,灵活应用很重要,联系生活很重要,融会贯通很重要。中招只考死知识的问题正在一步步改变。所以,研究教学就要研究考试,就要研究中考。
关于生活意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学习的本义。什么是学习?学而时习!在哪里实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所有的知识,如果没有和我们的生活链接,永远是死知识;所有的理论如果没有和实践结合,永远是死理论。所以,学习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让我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多时候,记忆也好,运用也罢,都是通过用已知来消化未知的。
关于生本意识,我的认识是:教学就是服务。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哄着学、引着学、帮着学,逼着学”的过程。什么都可以代替,只有思维不可以代替。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而不是教师在表演。而且,知识可以教,能力可以练,但是智慧必须通过个人的觉悟。那种教师霸占课堂滔滔不绝讲授的方式,那种教师无视学生需求认认真真板书演示的方式,往往会把学生教得懒惰而愚昧。
关于融合意识,我的认识是:一个课标,多种版本,教师应该学会整合版本,整合教材,整合内容。“一切形式服从内容,一切内容不从目标,一切目标服从育人”。我们要根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活动,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融合”精神,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应该兼容并收,博采众长。我们要大胆向评书演员、相声演员学习语言的艺术,让我们的语言简洁生动,丰富鲜活,幽默风趣,入耳入心;我们要大胆向综艺节目主持人、谈话节目主持人学习,让我们的课堂组织更灵活,更富有朝气,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融合”,讲究胸怀开放,一切行之有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都可以拿来我用,服务课堂。
这“五种”意识的落实,不仅要落实在思想上,更要落实在教学行动上。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出示要落实“五种”意识。目标的设计要扣住《课标》要求,自觉呼应《课标》。哪些是《课标》要求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中考有可能涉及的,这是紧急而重要,是要保底,人人都要过关的。哪些是对学生一生都有用的,是关乎学生生命质量,不紧急但是至关重要,这是课堂永远的中心,是要拓展渗透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忌讳空洞无物,一定要具体准确。目标的表述不一定非常严谨,但是要简明扼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是干什么的。目标的出示要灵活多样,不一定非写出来,读出来,但是要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可以像魏书生、王文湛一样,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本课任务一、二、三;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出新知识,点名本节课研究任务;有很多课也可以通过对课题的解读来实现明确目标,一上课就板书课题,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同时,明确任务。
这样,进入学习前,学生已经方向明,目标准,任务清,上课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带着任务学习。
在课前备课环节上,落实“五种”意识同样非常重要。上学期放假时,在教导处统一安排下,每个备课组已经把这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到人,每人负责编写一部分课的教案或者讲学稿,然后汇集在一起资源共享,这算是一次备课。开学后,利用每星期的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一起研究下一周的课,这算是二次备课。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搜集预习问题,调整本节课在这个班的上课思路,这算是三次备课。如果班级比较多,检查预习情况,搜集预习问题的时候,教师对照上一节课成败得失,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适当调整,这算是四次备课。
总之,我们上课是为学生服务的。最好的服务是对方渴求的服务。所以,我们要摸清底子,问清需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既要懂教材,又要懂学生,还要找准突破口、切入点,这样才能搞好服务。
落实“五种”意识,最关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心中有课标,眼里有学生,脚下有生活,手上有习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业的进步,往往是和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学练必须结合,学思必须结合。练什么?怎么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问题好,习题精,方法又科学,学生就会事半功倍;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头脑一盆浆糊,又没有合适的能够促进学生消化的习题,絮絮叨叨讲空头道理,只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往往是白受罪,事倍功半。
在讲课过程中,心里有学生的教师一定会注意运用等待艺术。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慢消化,慢慢理解,慢慢迁移。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指着线段图,点着关键字,只比划不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抛出练习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要中间提示,不要中间打断,限时等候学生完成。没有苦思冥想的煎熬,就没有心智上的突飞猛进。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五种”意识,还体现在当堂达标上。一课一得,少则得,多则费。环环清,课课清,当堂记忆,当堂消化,当堂测试,当堂达标,这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每一节课,不仅要有课堂检测、本课小结,还要有擦黑板环节。失去的才知道珍惜,即将失去的才恋恋不舍,这符合记忆规律。板书课堂思路图,及时梳理一下,回顾一下,从黑板上擦去,在大脑中封存,费不了多少时间,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落实“五种意识”,还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课标》设置了底线,也指明了努力方向;中考重视基础,也会给一定分量的挑战。所以,在留作业上,我们也要坚持保底,鼓励拓展。程度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题之后,要有一些拔高题。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深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程度的学生,保底、量力而行才是关键。掌握基础题就已经应接不暇了,就不要练习册拔高题了。
总之,课标、考试、学生、生活……叶在树上,树在林中。我们做教师的,既要有宏观意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又要有微观意识,集跬步至千里,汇滴水成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