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要讲究“灵动美”
中小学生大多怕写景,尤其是怕写身边的一个十分真实具体的景致,如写“雨中”、“早晨”、“小树林的傍晚”等类文题,虽然看来角度小,难度好像不大,但是大家往往抓不住要点,容易写得直白无味,缺少美感和灵性。
其实,景物描写是很讲究“灵动美”的。我们写一段小景物、小景状,只有灵动,才能如临其境;只有灵动,才能生动传神;只有灵动,才能触景生情。
什么是“灵动美”呢?在这里指语言表达的灵巧而富有动态的美感,它是存在于动与静之间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在写景时,要尽力抓住景状的特点,做到描写的——亦静亦动、亦真亦幻、亦亲亦疏。
一、亦静亦动
“动”与“静”是一对冤家,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同学们在写景时,往往偏重于单纯地去描绘景物的状貌,这样写出的作文就好比是一张照片,只有平面的形,而没有动态,显得干巴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一篇《摘草莓》的文章,在描写大棚里的草莓时这样写道:“草莓一棵挨着一棵,叶子好绿好绿啊,那些红红的草莓就藏在叶子中间,但是,很多都看不到,被满地的叶子盖着了。”这几句就是比较单一的静态介绍,虽然文字写得有些功底,但是我们没能读出生动来。反之,如果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因此,要写出景物的灵动美,就要做到“亦静亦动”,它能把照片变成动画,使文章情趣盎然,让景物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看到,《山林之晨》中的“那些圆圆的、亮亮的、润润的露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枝头、草叶上,闪闪烁烁”,“树林中的小鸟,“的”一下,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抖落了颗颗“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叫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为之陶醉”两句,就是典型的亦静亦动手法,小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让我们读了如身临其境一样,充分感受到了山林早晨的清幽和美丽。前面是静态的描摹,后面是动态的展现,这样由静态转为动态,由特写的露珠到小鸟的参与其间,就使得整个山林充满了盎然生机,让人流连忘返。而《小区的早晨》一文,开笔就是用拟人法描写晨星和薄雾。拟人手法很有利于把静物写动。在第二段摹写露珠时,“俯下身子,仔细看那小草,露珠晶莹地俏立在草尖,透明的身躯惹人爱怜,手忍不住轻轻触去,一星点冰凉中,这小小的精灵却俏皮地随着草茎滑落,倏地消逝无踪,惟余指尖的冰凉告诉自己她曾经的存在”,也是先摹状,接着写忍不住用手去“触”,再写露珠的动态——“俏皮地随着草茎滑落,倏地消逝无踪”。这里文字虽不多,但是却很自然地揉入了小作者的心理活动于其中,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很真实,仿佛那个触摸小露珠的就是我们自己。
亦静亦动写法,在景物描写中称得上是高妙的一招。我们知道,静态描写的长处是突出景物的形态特征;动态描写的优势是有利于让景物生动传神。作文中,凡是写得成功的景色,都具有灵动之处,“灵动”就是有生命,有灵性,而这“灵动”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写景时的动静结合来实现的: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我们写出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
二、亦真亦幻
“真”,指真实、真切、形象具体可感;“幻”,指虚幻、飘渺,形象似有似无。景物描写中的“真”,能够呈现出自然细微的形状,看得见、摸得着,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而“幻”,凭借自己的抽象特点而催人联想、想象,或增加景色的韵味,或创造出新的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真”与“幻”的结合,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文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一种深远的境界,表达出一种浓郁诗意的情怀。因此,为了写景的效果,我们常常会运用亦真亦幻的手法。
如《山林之晨》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挥不走,拂不开,扯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使人有种飘然乘云欲仙的感觉,山披着雾,雾笼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如同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又好似典雅清秀的少女。渐渐地,这个娇美的彝家少女,揭开层层面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云。”我们眼前的“山”、“雾”都是真实的,但是,笼罩在晨雾中的山却没有显示自己的影踪,此刻,小作者由眼前的“雾”、“山”,联想到了“纱”、“梦”、“诗”、“画”、“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和“典雅清秀的彝家少女”,这种真幻相间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再造的全新画面,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神奇、美丽、空灵,使文章的境界被开掘得更深邃。
又如《小区的早晨》一文,也始终贯穿着“真”与“幻”的描写。除了写雾的一段很有代表性之外,“与其一道醒来的,还有咧着嘴儿姣笑的绚丽鲜花,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灿然在不同的枝头”一句,“真”写“鲜花”,而“幻”写“火”、“霞”、“雪”,再联想到“灿然在不同的枝头”的“娇笑”,这花儿就格外生动、形象、逼真、活泼起来了。
我们可以看出,写“幻”时,往往要通过联想、想象来实现,而联想、想象是颇含创造性的,这就告诉我们,写景要注意适时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三、亦亲亦疏
“亲”,指对景物构成的画面中的关键部位或自己饶有兴致的景点不惜泼墨如水,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疏”,指画面中必要的但属一般的或自己生疏的景点要惜墨如金,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我们都读过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这一审美观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亲”或只“疏”,而应该“亲”“疏”相配,适宜得当。“亲”,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疏”也绝非都轻描淡写,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如《山林之晨》,从嗅觉上写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就是简笔勾勒——疏;接着浓抹了露珠、小鸟、晨雾。在描写露珠时,为了突出露珠的晶莹,就借助视觉写“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枝头、草叶上,闪闪烁烁”;为了突出小鸟的可人,就借助听觉写“‘的’一下,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为了突出晨雾的迷离飘渺,更是调动了视觉功能,从多方面,把无形的晨雾写得美妙感人。
又如《《小区的早晨》》,写楼房、树木、鸟儿、青草、泥土、野花、晨练的人们,都运用了“疏笔”,因为他们不是作文要表达的主题,这些仅是次要的景物。而能够体现早晨特色的地方,小作者都采用了“亲笔”。一是细写晨雾,活画出了小区早晨被笼罩于薄雾中的大环境;二是细写露珠这个景点,用的是特写慢镜头,通过视觉、触觉把露珠的可人展示给我们看;三是细写鲜花、蝴蝶这个景点,借助视觉、嗅觉、色彩、神态等,来渲染小区早晨的生机勃勃。这些都很好的扣紧了文章的中心来安排,当然,也使文章平添了几分魅力。大而言之,离开了“亲”字,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
概括地说:用亲疏法写景,一是能够突出重点,避免流于一般化;二是使景点之间构成疏密相向的和谐美。
范文引路:
小区的早晨 (5年级)王亚茹
告别夜的呢喃,晨在雄鸡的呼唤中走来了。几粒晨星尚未完全隐去,施施然挂在淡蓝的空中,安详地注视着一切。一层轻轻的薄雾悄悄漫延开来,轻轻地游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迷蒙而又飘渺,为晨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笼罩在这样的迷雾里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身体、思想也跟着空灵的迷雾飘飞了起来,远处的楼房树木都海市蜃楼般隐现着,你一定会怀疑自己在腾云驾雾吧?
小区里,一片沉寂,偶尔听到几声鸟叫;草坪里,草色青青,一片新绿,满眼的苍翠,带给视觉以无限的惬意!俯下身子,仔细看那小草,露珠晶莹地俏立在草尖,透明的身躯惹人爱怜,手忍不住轻轻触去,一星点冰凉中,这小小的精灵却俏皮地随着草茎滑落,倏地消逝无踪,惟余指尖的冰凉告诉自己她曾经的存在。潮湿的泥土气息夹杂着幽幽的青草味、野花味就扑鼻而来了,那一丝丝自然的馨香从鼻孔顺着咽喉缓缓地浸入心田,就如饮一口甘泉,清凉、甜润,直入骨髓。
太阳终于露出一半脸儿了,唤醒了四隅的明霞。与其一道醒来的,还有咧着嘴儿姣笑的绚丽鲜花,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灿然在不同的枝头。阵阵花香随风扑鼻而来,沁入心脾。这些花引来了几只蝴蝶,它们把花朵当成了舞台,翩跹着自己的舞姿。一切都活泼了,生动了,可爱了。晨练的人们穿着休闲服,或矮小、或健壮的身影陆续出现,草坪上,树丛下,渐渐地热闹起来。
我的心也已经在晨的洗涤中变得更加明澈,带着纯净的清晨享受,也安然地起步着这一天崭新的行程!
早晨,希望从这里出发,一切皆有可能!
山林之晨 刘名萍
雨忽急,忽缓,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之际停住了,雨后初晴,仰望如洗的天空,我不由得浮想联翩。既而想一睹美景为快,便带着浓浓的兴致,信步踏上了我家房后那曲折幽深的山径。
四周满溢着泥土的气息,混着草味花香,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润润的露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枝头、草叶上,闪闪烁烁。走不多远,我的衣襟已湿漉漉的了,真可谓“道狭草木长,朝露沾我衣”呀!
树林中的小鸟,“的”一下,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抖落了颗颗“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叫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为之陶醉。或许因为“鸟鸣山更幽”的缘故吧,此时的山林愈发清幽了。
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挥不走,拂不开,扯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使人有种飘然乘云欲仙的感觉,山披着雾,雾笼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如同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又好似典雅清秀的少女。渐渐地,这个娇美的彝家少女,揭开层层面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云。
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木里,我激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颂,我想欢呼,我想雀跃,哦,不!怎能破坏这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地吸一口这甜美的空气就足够了,只能在心底大喊一声:我爱你,山林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