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谋篇的规律,你掌握了吗?
——兼评《我的同学》《门后那张拼音表》《我的野蛮同桌》《听,花开了!》
作文就像打仗,有了兵力和装备,还要懂得战术,会布兵摆阵,这样才能打漂亮仗。
作文有了素材,有了观点,有了灵感,就一定可以把文章写好吗?那可不一定。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布局。所谓布局,就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作者的观点,按照写作的意图,合理地排列、组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布局谋篇”。布局的过程,便是组织安排材料和确立文章内部构造的过程,动笔之先,需要匠心独运;写作之中,需要细心经营。
一、布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般说来,布局应该遵循两个原则,即: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主题表达的需要。①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管任何一件事,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继而进入“高潮”,最后“结束”的变化过程,这是一切记叙类文章情节开展的客观基础。对于要写的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我们认识得越清楚,思考得越周到,叙述起来也就越清晰、越有层次。在实际写作中,为了提升表达艺术,我们往往会根据需要而调整这种顺序,使其略有变化,以期造成吸引人的效果,如“高潮”提前、先说“结局”、拦腰说起等,但无论如何调动、变化,始终不能离开客观生活的基础,违背事件本身发展的规律。②遵循主题表达的需要。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意思、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是文章的灵魂。不论它有多少段落、层次,有多少材料、内容,都要依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轻重、大小、远近、详略等的有序布局,只有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结构,才能收到自然和谐、通篇一贯的良好效果。我们来看曼曼(五年级)的《我的同学》一文。
我的同学
曼曼zxm http://blog.xxt.cn/636341968939
瞧,从门外进来了一个落汤鸡似的男生,他背着书包,拿着一把沾满泥点的雨伞,一边腆着肚子慢吞吞地走过讲台,一边用手使劲地在头上乱搓,淋湿的头发顿时一根根的竖了起来,成了一个乱鸡窝。
他得意地展示着这“最新潮”的发型,双眼眯成一条缝,雨水争先恐后地顺着他的脸往下流,看上去格外滑稽。直到赢得了同学们的捧腹大笑,他才像受了勋的将军般心满意足的地走下了讲台,这位给力的老兄便是我的同学——冯龙。
冯龙有点邋遢,但脑筋绝对聪明。他常常做一些出人意料的恶作剧,等你发现时,他正趴在桌子上笑得喘不过气来,还冲你做鬼脸。为了这些破事,他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老师常常会狠狠地批评他,不过刚一转身,他就又成了出笼的小鸟,无忧无虑地去干“坏事”去了。
不过顽皮归顽皮,他可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呢!如果你找他借东西,他绝对会帮你,不过借给你的好多东西都是缺胳膊少腿。他还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清脆洪亮,因此大家送他的绰号有好多,什么“男高音”啊,“粗心超人”啊……
瞧!这就是我的同学,哎!后来他转到洛阳哪个学校了?我也记不大清楚了,不过他的特点、外号我还清楚地记得。
曼曼的这篇文章,虽然重点部分还需要增添内容,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但从整体上看来,它符合结构布局的两个基本原则。文章开头,先抓住冯龙雨中进教室的特有形象和动作进行描写,这样处理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你看,伞“沾满泥点”,人成了“落汤鸡”,“一边腆着肚子慢吞吞地走过讲台,一边用手使劲地在头上乱搓,淋湿的头发顿时一根根的竖了起来,成了一个乱鸡窝”,“ 双眼眯成一条缝,雨水争先恐后地顺着他的脸往下流,看上去格外滑稽”,于是教室里笑声一片。这个特写镜头式的开头很有特色,也很出彩。接着,小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而是采用抓特征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一写他喜欢恶作剧的性格;二写他乐于助人的慷慨,这两部分如果增补一点实例,其表达效果就更鲜活了。虽然内容上存在缺憾,但小作者毕竟是一个小学生,她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色,文章层次是分明的,重点是比较突出的,逻辑联系是紧凑一贯的,作文的布局方向是正确的。
二、布局要适应内容的特点
由于各类文章的内容不同,它们反映事物的特点便有区别,因此,不同文体的文章,一般都有自己特有的结构方式,我们在谋篇布局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文体对文章结构的不同要求,使布局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
1、叙事记叙文的布局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重点是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一路写下去,这种结构模式是很容易掌握的。但是,只懂得使用这样常见的结构安排,文章就会落于平俗而很难出彩。因此,当我们熟悉并掌握了叙事的一般结构时,继而要十分注重文章结构的灵活变化,要敢于、巧于创新,突破常规,以结构的新颖别致而赢得读者的喜爱。
下面是惊叹号小朋友(四年级)写的《门后那张拼音表》,我们来看看它的布局特点。
门后那张拼音表
惊叹号 http://blog.xxt.cn/90910065
每次来到爷爷家,我就会看看门后的那张拼音表,每次看到那张拼音表,就会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奶奶那慈祥的微笑,想起奶奶给我的小礼物。
我上幼儿园时。每次放学回到爷爷家,我都会叫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到客厅里做一个游戏。规则是:我当小老师,其他人当大学生。要跟着读门后拼音表,错了,就得给小老师一个礼物,当然,如果小老师教错了话,就得给大学生一个礼物。
每次,我都先叫奶奶读,我指着哈哈大笑的“哈”,“哈。”奶奶迅速说完了。“奶奶,这个。”我又指着早上好的“好”。“哎呀,这个字我不认,小鱼儿,你教教我吧。”奶奶紧蹙双眉,认真地说。“这个读‘好’。”我耐心地给奶奶说,“奶奶,你读一遍吧。”“好。”奶奶语气标准的说了一遍,哇!奶奶认识这么多字呀!我拍手叫道。
我叫爸爸把拼音表反过来,我继续拿起小木棍教他们。
“奶奶,这读ā。”我指着拼音,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ǎ。”刚读出嘴,老爸老妈和爷爷就抿着嘴笑了。我急得直说奶奶是ā,不是ǎ,可奶奶就是读ǎ。“奶奶你读错了,该给我礼物啦!”我天真地说道。奶奶突然魔术般地变出一根铅笔:“给我的宝贝孙子。”
奶奶总是读不准,就连我这个小老师也教晕了,奶奶肯定是不会,我想。每当六点多时,爷爷家总是会有声音,那声音不是吵吵闹闹的杂音,而是读拼音或汉字的声音,是欢笑声。
如今,一看到这张拼音表,就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奶奶,怎么会读错拼音呢?如果奶奶还在的话,我一定会把许多礼物送给奶奶。
这篇文章回忆了童年的一件趣事——“我当小老师”,教奶奶几个学习汉语拼音。如果不会处理材料,三句话就可以写完这件事。而小作者懂得表达的要求,抓住事情的经过,抓住经过中的重点来有选择地叙述,把自己当老师的事,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时间截面里来展开,写得很生动。小作者也明白布局的技巧,他没有按照事件发展的一般顺序简单地写下来,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格式,先写“每次看到那张拼音表,就会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奶奶那慈祥的微笑,想起奶奶给我的小礼物”,来制造吸引人阅读的效果。接下来才转入正叙,重点写奶奶读不准声调而让“我”反复纠正的事。看到这里,我们都心领神会地报以微笑,因为大家明白,这是奶奶在运用自己的“错”读来培养孙子的语感,强化孙子的记忆。文章结尾再回到眼前来,从而结束回忆,也表达了对奶奶的缅怀。整篇文章的层次构思与语言表达都处理得很恰当,实现了文章的“有物有序”。
2、写人记叙文的布局
记人记叙文,常以人物的“想”、“说”、“做”等表现作为构造布局的依据。也就是说,记人离不开叙事。写人的文章,关键在于写好人物所做的事,“人因事显”,事情写好了,感人了,人物也就丰满了,生动了。一般说来,写人记叙文可分为一件事写人和多件事写人。用一件事记人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来构造文章,安排层次;用多件事(三或四件事)记一个人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类别来构造文章。我们习惯上把比较次要的材料放在前面,采用略写;把比较重要的能突出中心的材料放在后面,进行详写。这样就形成了详略搭配,密疏有致。我们来分析一下裴政淳同学(五年级)的《我的野蛮同桌》的布局安排。
我的野蛮同桌
裴政淳 http://blog.xxt.cn/kuaileyangguang
“她像一条龙,我像一棵葱,她呀翻身下了山,刮起了狂风,南拳和北腿,不死也吓懵,不要惹了赵文妍,小命握在她手中。”我哼着我们五二班版的《中华功夫》,心里别提多美了。俗话说:“好男不和女斗”,咱不和她打架,过过嘴瘾总可以吧。
自从一个多月前老师把我和她调成了同桌,我可算是倒了大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就会伸出手来,不是掐就是拧,让我防不胜防。那次上语文课,我正在安静地做笔记,突然,她拍了拍我,见我没反应,她毫不客气地伸出手照着我的胳膊就是一下子,疼得我差一点儿叫出声来,还好,老师正在板书,没有发现,要不然我可就惨喽。
下课了,你准能在教室里看到她追打男生的身影,这次倒霉的是朱柯东,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只见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再加上周围同学的起哄,好不热闹。朱柯东稍慢了一步,就被赵文妍追上了,紧接着传来了朱柯东的惨叫声,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
你别看赵文妍这么野蛮,做起事来那可是挺认真的。这不,我们班要开中队会,她是女主持人,我经常看到她在认真地背稿子。和男主持李聪排练的时候,她的眼睛里可掺不得半点沙子,只要有一点错误,那绝对得重新再排,把李聪给折磨得叫苦连天。
这就是我的野蛮同桌赵文妍。你听,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又唱起了五二班版的《中华功夫》,哎呀,不妙!赵文妍从后面追上来了!
这篇作文,选材不是多复杂,主要抓住人物的“招牌动作”来集中表现人物的“野蛮”特征。而在构思上,确实动了脑子,用了技巧:文章开头用歌声引入,由这首“五二班版的《中华功夫》”歌曲,引出了主人公——赵文妍,虽然没有更多的对人物的描写,但这几句歌词却活灵活现地把“野蛮同桌”推到了台前,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开头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出场做铺垫,当然也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三类事,一是写“一个多月前老师把我和她调成了同桌,我可算是倒了大霉了”的事——“不是掐就是拧,让我防不胜防”,二是写下课时赵文妍追男同学,三是写赵文妍做事的一丝不苟。给我们的印象是:虽野蛮,但可爱。
结尾很有戏剧性,“你听,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又唱起了五二班版的《中华功夫》,哎呀,不妙!赵文妍从后面追上来了”,正当我们认为一场好戏又要开场的时候,文章却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真是余音犹在,画面清新。在布局安排上令人拊掌。
3、写景记叙文的布局
写景记叙文的核心在于叙事抒情,景物是寄托感情的载体,所以我们常说“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写景记叙文的关键就是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记叙为主,写景次之。写景记叙文,常以景物的构造、方位、特点、变化等作为构造的依据。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采用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的顺序来灵活地安排组织材料。只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处景色,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一是空间顺序,例如描写我们的校园,可以写远眺是什么样子,近看是什么样子,或者整体布局是什么样子,某个局部又是什么样子等,这样才能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下面以林蔓(三年级)的《听,花开了!》为例文,简要解析一下这篇文章的布局特点。
听,花开了!
林蔓的天空 http://blog.xxt.cn/lilinman
嗡嗡嗡,嗡嗡嗡……奇怪,哪里会有这么大的动静?我在院子里东瞅瞅,西看看,可就是找不到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冲着我笑了笑,“谁会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呢?好像是……”妈妈话说了半截儿又不说了,真急人!
会是什么声音呢?“啊,我想起来了,是蜜蜂!因为只有蜜蜂才会发出这么大的嗡嗡声。”我兴奋地在院子里大叫,把目光瞬间转移到了樱桃树上。
啊,真的是蜜蜂。不是一只、两只,也不是一对儿、两对儿,而是一群群的。成群结队的蜜蜂快把我家的那棵樱桃树给包围了。
天哪,真不可思议,这个景象太壮观了。几乎每朵樱桃花上都有一只小蜜蜂,它们好像商量好似的,竟然一起来了。我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蜜蜂集体采蜜呢,看着眼前的景象,我都入迷了。要不是妈妈喊我吃饭,我还在樱桃树下欣赏蜜蜂采蜜呢。
吃过饭,写完了作业,我正准备去跳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群勤劳的小蜜蜂还没有走,还在忙碌地采蜜呢,我一下子被感动了。
小蜜蜂真勤奋呀,中午艳阳高照,它还在这里忙碌地工作。也不吃饭,也不休息。怪不得大家都说勤劳的小蜜蜂呢。
望着眼前成群结队的蜜蜂,看着它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
如果说课本是花朵,那我就是蜜蜂。我要努力采集书本里的知识,酿造智慧的蜜糖。
如果说老师是蜜蜂,那我们就是花朵。我们在老师的辛勤哺育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嗡嗡嗡,嗡嗡嗡,听,花开了!
很显然,这篇文章使用了时间顺序来布局,但是在材料的具体处理上,没有遵循一般的套路,而是有着自己的设计特色。
首先是标题,一个“听”字用得好,“听”什么呢?竟然是让“听”花开的声音,这就很出人意料,于是引发了读者联想、想象的兴趣。文章开头一段写声响,是什么声音?怎么这样大的动静?我们跟着小作者的悬念,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特定的环境中来。在妈妈的启发下,“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成群结队的蜜蜂快把我家的那棵樱桃树给包围了”。接着,描写壮观的景象:“几乎每朵樱桃花上都有一只小蜜蜂,它们好像商量好似的,竟然一起来了。我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蜜蜂集体采蜜呢”。这里虽然没有对樱桃花展开描写,但是我们通过蜜蜂的“成群结队”可以感知到花儿的繁盛、美丽,也可以想象到樱桃树的花团锦簇。文章里的“花开了”,正是从众多蜜蜂来采蜜的热闹景象里表现出来的。
最后,文章由蜜蜂的勤劳想到自己的学习,想到老师的教导,将抒情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赋予“花开了”更深刻的内涵。全文依次写来,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古人说“文贵有变”,从来都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构模式。一篇好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它的特点,有它的个性。我们应当根据文章的性质、材料的多少,以及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来合理安排、谋篇布局。为了把文章写得有顺序、有条理,在动笔前,应该有个通盘考虑。如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文章必然东拉西扯,重复颠倒,那么阅读的人会感到很吃力,并且弄不清你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即使有了很好的材料也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孩子天生会写作,我们应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掌握布局谋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