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少许 量化》,说美国总统布什表演厨房秀,根据食谱,用量具配放原料、作料,按照规定的时间,做了一份麦当劳,味道完全符合标准(与各地的麦当劳的味道一样),厨师当得不错。但北京的烤鸭,则是各家的味道是不同的。所以布什总统可以根据菜谱成为一个标准的厨师,但按中国的菜谱做菜,你永远成不了一个中国厨师。
为什么?因为中国菜的秘密在于“少许”。菜谱只讲个大概,但所谓的“火候”、“适量”、“少许”是什么,没人能告诉你,而特色就在这“火候”、“适量”、“少许”中,先一分则过,慢一分则欠;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就少。
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量化”了,以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教育标准要求我们的孩子一起进步?要求他们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如布什一样,用同样的步骤与模式造就成有一样“味道”的“麦当劳”?
我们也明白很多教育的道理,也学习了很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就很难把握这“火候”、“适量”与“少许”。
就说对待同样厌学的学生,我们都大概明白:与他们沟通,构建心灵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为他们找到心理支点,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我们在什么时候是与他们能真正沟通,在什么时候树立他们正确的自我意识?什么时候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我们观察“火候”,把握“适量”,注意“少许”了。否则就变沟通为堵塞了,变学习动力为心理压力了,变成功为骄傲了。这就如同厨师一样:原料一样,盐巴、大料、胡椒等调料也一样,但做出的菜味道就不一样,为什么?也许因为他们放调料的时间不一样;也许他们放调料的先后顺序不一样;也许是他们放调料的多少不一样。
再如,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多给孩子们一些关爱,那么什么时候应赏识,什么时候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呢?给多少赏识是度,给多少关爱为宜呢?这都需要我们细心去揣摩。常识过度是虚伪,关爱过度是溺爱!这便是“火候”、“适量”与“少许”的奥妙所有吧!
我们都想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孩子,但万万不可原封不动、按部就班,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要注意“火候”、“适量”与“少许”,否则就是东施效颦,使我们教育这盘大餐味道“变异”、形态“畸形”,而使我们和孩子们难以下咽了!
教育的丰富和魅力就在这“少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