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说明文 >

说明文: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1)

2010-03-24 
,作为一个整体,它下落的时间怎么样呢?一种可能是铁球和木球的运动互相牵制:铁球使木球加速,而木球使铁球减速,整体下落的时间多于铁球单独下落的时间。另一种可能是整体下落的时间少于铁球单独下落的时间,因为铁球和木球的重量之和肯定大于铁球的重量

  25年前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滨,聚集着来自全国的285名科普作者。他们满怀着从“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来的喜悦,畅谈着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们喜泪盈眶,重新拿起笔来,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科普创作的春天”来临了!像一把金色的种子撒向十亿神州。在短短四年里,四千余种科普图书出版了;一百二十种科普期刊应运而生;六十余种科技小报和报纸科技副刊在人民中争相传阅;二十二家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节目在祖国大地上回响。我国进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忆及当年的盛况,迄今难以忘怀。

  这25年来科普创作事业的发展已有多篇文章论及,笔者想就一个至今认识不一,甚至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科普创作界所忽略的、犯了错误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这就是“传播科学思想、宏扬科学精神,以及它们与科普创作的关系”.

  为了历史地述评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思想和所做的工作,便于了解其来龙去脉,并把80年代科普创作界有关的论述放在历史的背景上加以考察,我们将上溯一百年。

  早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用以扫荡肃清那些旧的恶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没有相当的了解,决不能有正当的宇宙观、人生观。而我国提倡“弘扬科学精神”并明确提出科学精神概念的可以追溯到1916年任鸿隽发表的文章《科学精神论》(中国科学社主办的月刊《科学》第二卷第一期)。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理”,为了求得真理,可以赴汤蹈火、至死不渝。而科学精神有二个要素:一为“崇实”崇尚事实,凡确立一学说,必须根据事实,归纳各种现象,不可凭空臆造、危言耸听;二为“贵确”讲求精确,凡事必须寻根究底,不可模棱两可,不着边际,要得到真确的知识,不能没有真确的观察。由此,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发生的源泉。

  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可以分三层意思来说明:第一层是“求真知识”;第二层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他认为:“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看来,梁启超观点的第一、二层意思是和任鸿隽类似的,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使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第三层意思就有点近似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普及科学知识了。

  1941年,竺可桢在《思想与时代》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他在文中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祈)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他认为,据此可以得出科学精神的内涵:“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闻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志,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我国的先哲们沉痛地列举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由于缺乏科学精神而生出的种种病症,如笼统、武断、虚伪、因袭、笃旧、散失等,认为这些病症是使中国学术界思想落后于西方一百年的原因。“想救这个病,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第二剂良药了。” 他们都认为没有科学精神,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1950年,温济泽在《中国青年》第35期上的文章《我们应该爱科学》中多次谈到“科学的态度”。他说;“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呢?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就可能有创造性。科学所以叫科学,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东西,却能很仔细地倾听实践经验的呼声。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经验,就能有勇气打破旧传统、旧标准和旧原理,而建立新传统、新标准和新原理。我们用这样的精神来工作,就能使工作不断地向前进展。”温济泽所指的“这样的精神”显然是科学精神。1980年温济泽在《科普创作》第一期上的文章《关于科普创作的几个问题》,以及随后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他说:“科普作品不能单纯地介绍科学技术知识。当前就是要求能够通过介绍科学知识,鼓舞人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克科学难关和攀登科学的勇气,激发人们向现代化进军的壮志豪情。还要求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让人们接受并深刻理解唯物主义和辨证法。” 、“科普作品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应当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科学精神。” 他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个光荣的传统:“他们有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为祖国献身、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求实、创新、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我们应当宣传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是,有更多的科普作品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钻研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和攀登科学高峰。”可见在80年代的科普创作是很关注传播科学思想和宏扬科学精神的。

  1979年,周培源在《科普创作》试刊号上的文章《迎接科普创作的春天》中提到:“建国以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创作和编写了很多科普读物,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提高广大干部、工农兵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又指出:“我们对科普作品的要求不但要数量多,更要质量好。质量好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使它能够起到提高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造,促进生产的作用。”周培源在科普创作中提出了“思想性”以及“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这在公开刊物上还是第一次。这里提到的思想性显然是指“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1980年,刘述周在《科普创作》第一期上的文章《把科技知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在罗列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召开后一年多来我国科普创作事业的大好形势和成就之后提到:“普及自然科学,使人们从中吸取辨证唯物主义的营养,用以改造人们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科普工作者不可推诿的光荣职责。恩格斯说得好:‘在自然科学中,由于他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科普工作者,都应该牢记我们在实现‘四化’中肩负这样一个极其深远、极其艰巨的义务,从而大大提高我们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刘述周在指出科学普及工作要为“四化”服务的同时,强调不要忘了传播科学思想,并把这作为衡量一个科普工作者“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

  1982年,北方七省市科协普及部负责人受中国科协普及部委托,在天津集会,着重研究、讨论了科学普及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会上,黄寿年、韩钟昆、陈兆良等的发言中明确提出:“科学普及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以先进的科学思想,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使人们树立新作风、新思想,培养、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秩序”、“培养教育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3年,章道义和陶世龙在《科普创作概论》中提出科普创作要“为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应当体现和提倡科学精神” 。他们认为,科普作品的思想性“就是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主要表现” ,“科学精神还表现为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严密的方法”。他们认为科普创作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惧挫折,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 “培养人们的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和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优良作风。” “大力提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果我们引用甄朔南于1991年在《科普创作》第3期上的文章《科学精神与全民素质》中的一段话,恰好是对以上阐述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我们沿着中国科普史的轨迹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初我国的科学家特别是从事科普的先驱们绝不是单纯地普及科学知识,重点在于用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他们中许多人已经看到;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神学的对立,它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对人民的思维方式、观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中国的科普工作从一开始就与当时社会的需要结合得相当密切,以唤起民众,用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素质。”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责备科普创作界在80年代忽视弘扬“科学精神” ,甚至犯了错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扬科学精神” 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科学精神的内涵

  自从江泽民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 月12 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而发 功邪教灭绝人性的惨重教训,又使人们痛感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唤起民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自然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一种理性;它孕育和产生于系统的科学知识之中。梁启超说:“知识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还要知道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否则零头断片的知识,全没有用处。知道事物和事物互相关系,而因此推彼,得从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统的知识。”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大致包括:献身、探索、求实、怀疑、进取、独立、包容、团队、民主等精神。

  尹怀勤在2001年《科普创作通讯》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中说:“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就是从研究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出发,找出反映事物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来,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反映客观世界必然趋势的真理。”他认为:“前面所说的种种精神都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中衍生出来。”看来,说到底还是马列主义的一句老话,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的表现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以上这些人类优秀的品德都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也就是我们科普创作“三性”所强调的“思想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