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至今劳动就业发展的巨大成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安置劳动就业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改革初期,历年积累下来的待业者很大部分是回城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一些落实政策的人员。中央要求在1985年以前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但到1982年就得到了解决。我国的城镇失业率,1979年为5.4%,1991年已下降到2.3%。不过应该看到,失业率虽已大大降低,但绝对数上看还是不小的。尽管如此,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搞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开就业门路,转变就业管理政策,我国的劳动就业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多方面进步,为劳动者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机会。同时,整个社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就业,采取了正确的就业方针政策,极大程度地解决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其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为就业和在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三,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就业体制从“统包统配”走向市场调节。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成功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打破“铁饭碗”的用工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的灵活就业体制机制;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有效解决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失业问题;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就业总量成倍增加。
第四,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大潮,实施了统筹解决城乡就业的方针政策。这既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镇就业和定居,又解决了流动人口到城镇季节性就业难题,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五,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由于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个体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体。由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劳动年龄人口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第六,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初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劳动和劳动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劳动就业的法律体系逐步成熟。
四、未来就业形势分析
邓小平说过:“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4页)面对我国人口总量大、适龄劳动人口多的现实情况,实现充分就业必然面临很大困难。然而,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并非不可能,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与在业的前途仍然十分广阔。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潜力,这将为就业提供大量岗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三,但按人均计算的经济产出还处于世界平均水平线以下,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集中,而中西部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劳动力相对不足。合理利用开发西部和振兴中部的契机,实现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就业问题大好时机。同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力拓展环境保护产业及信息产业、老年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都将为解决就业问题开辟新路。
第二,随着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贸易将逐渐扩大和发展,这也将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提供发展良机。
第三,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加强,劳动者的素质继续发展和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将大大提高,这为灵活就业、智力就业和非岗位就业提供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