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概况、历史沿革、天安门前设施、“T”字形广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千步廊、“文东武西”、大明门、正阳门)
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的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承天门的前边是一个封闭的T字形广场,广场的两侧分别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广场的南侧是大明门,再往南就是正阳门。T字形广场的两边基本上是按照“文东武西”的格局依次分布着封建王朝的官署衙门,清朝大体承袭明治。
首先,请允许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在明朝的历史上是几经烧毁又几经重建,到了明末,被毁于战火之中。
到了清朝的清顺治八年,也就是公园1651年,才按照明制重修承天门。重修后的承天门改了新的名字,叫“天安门”,取“内安外和,长治久安”之意,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多次大修。例如,加固了木构架的建筑部件,改善了防火、照明,并增加了电梯、取暖、通讯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还在天安门城楼前的东西两侧增设了观礼台。1988年,为了迎接龙年旅游年,天安门城楼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式对公众开放。
天安门城楼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通告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的底部是汉白玉的须弥座,上部是城台主体。中间有5个锅底券式的城门洞儿,俗称桃花券,中间最大,两边城门尺寸依次递减。门开两扇,每扇门上面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城台的城砖是由山东临清官窑专门烧制的,外边抹灰再涂以红色颜料。城台上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城楼,重檐歇山顶,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是灿灿夺目!檐角小兽九只,门窗共三十六扇,大殿内60根红漆立柱,金砖铺地,是气势非凡。
九这个数字在天安门城楼上是随处可见,城楼面阔九间、檐角小兽九只、门窗四九三十六扇、门钉九九八十一颗等等,九在古代寓意天数。
明清时期,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每逢皇帝祭天、祭地、祭祀五谷丰登、以及皇帝“御驾亲征”打仗时,都要从天安门出皇城。此外,明清时期的重要仪式活动也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举行。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颁诏礼。
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横跨着7座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中间的5座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5个门洞相对应。正中的桥为御路桥,供帝后行走;两侧为皇族桥,供宗师王公行走;皇族桥的两侧分别是品级桥,专供三品以上官吏行走;剩下的两座公生桥分别位于太庙和社稷坛的南大门前,专供四品一下官吏、杂役行走。
外金水桥中,御路桥最长、最宽,桥栏望柱上雕以精美的云龙纹饰;其他桥的长度和宽度依次像两边递减。桥栏望柱柱头为火炬形,上刻阴险24道,又称“二十四气”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个节气”。
天安门前外金水桥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对共4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狮。这都是明朝初年留下来的。石狮头向内侧,表示保卫御路。放在门前是为镇物。东侧的石狮脚踩绣球,象征着“一统寰宇”;西侧的石狮脚踩小狮,象征着“子孙绵延”。
天安门前高高立起的那根柱子叫做华表。天安门城楼前后各一对共4座。明代成化年间就立在这里了。每座华表通高10米,重达20吨。华表由三部分组成:底下围栏部分是个八角形的底座,中间是通体雕龙的立柱,上端插有云板;顶部是个承露盘,承露盘上蹲着一只小兽,俗称“望天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