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2.B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D
【解析】根据个人身心发展常识,“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点提出来的。
4.A
【解析】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
程的发展。
5.B
【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家,强调“在做中学”,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从现有的经验出发,不断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前进和发展。
6.D
【解析】考试主要包括命题、监考、阅卷三个阶段,其中命题是核心环节。
7.A
【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8.B
【解析】略。
9.D
【解析】略。
10.D
【解析】由教育学常识可知,我国历史上,荀子将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解析】其中蔡元培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杨贤江,中图著名教育理论家,也是中国早期领导青年运动的革命家之一;徐特立、陶行知也都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2.BCE
【解析】孟子是内发论者,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他们都不是外铄论者。
3.ACD
【解析】由教育学常识可知,布鲁纳、瓦•根舍因和赞科夫均为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4.ABCE
【解析】D项仅仅公布一些管理规定,并不能表明班级成员已经融为一个集体。
5.BCD
【解析】我国监护人的设立有三种方式,即: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
三、填空题
1.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2.基础
3.讲义式、提纲式
4.确定主题、效果深化
5.人的素质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这一媒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具有丰富的发展价值。
2.间接经验:指的是他人的认识成果,这里主要是指书本知识。
3.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量要恰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答案要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体现为: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答案要点】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4.【答案要点】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为:
(1)教学内容。
(2)学生特点。
(3)教师特点。
(4)教学环境。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美育的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2)美育的主要任务: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③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④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3)美育的内容:
①艺术美育;
②自然美育;
③社会美育;
④教育美育。
2.【答案要点】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要求如下: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从而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