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复习指导 >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章节复习-第四章(2)(3)

2012-07-26 
第三节 中国文学

  三、新时期文学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最先出现的,以揭露、控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人民深刻伤痕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通过描写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发出了“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

  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注重的伦理情感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累累伤痕。“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便由此得来。

  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小说”的代表作有:李陀的《愿你听到这之歌》,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引起轰动,走上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卢新华(1954-),江苏如皋人。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伤痕》而-举成名。

  (二)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针对“伤痕文学”而言的文学现象。它在创作上的-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布礼》和《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和《男人的-半是女人》,梁晓声的《这是-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帜。

  梁晓声(1949-),祖籍山东荣成市,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浮城》等,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个红卫兵的自白》、《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梁晓声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

  王蒙(1934-),祖籍河北沧州,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等,有多部作品获奖,被译成英、俄、日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古华(1942-),湖南嘉禾县人,现代小作家。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

  (三)改革小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应,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不仅大胆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战线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积弊如山的现实,而且大胆暴露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此后,-大批改革文学作品,如张锲的《改革者》,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出现。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蒋子龙(1941-),河北沧县人,当代作家。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视为开“改革文学”之先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蒋子龙善于写工业题材,其作品题材重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星》,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阴错阳差》和《锅碗瓢盆交响曲》等,短篇小说《-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和《拜年》等。

  张贤亮(1936-),江苏盱眙县人。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平反后,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其中《灵与肉》(《牧马人》)、《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等被搬上电影电视。

  (四)“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名单

  1.“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新中国第-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此奖规定每三年评选-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举办至今,共七届,34名作家的31部作品获奖。

  2.“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届(1982年,六部长篇小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芙蓉镇》古华,《将军吟》莫应丰,《东方》魏巍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

  第二届(1985年,三部长篇小说)

  《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李凖,《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

  第三届(1988年,五部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荣誉奖二部《浴血罗霄》萧克,《金瓯缺》徐兴业

  第四届(1989—1994年,四部长篇小说)

  《战争和人》王火,《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白门柳》(-二部)刘斯奋,《骚动之秋》刘玉民

  第五届{2000年,四部长篇小说)

  《抉择》张平,《尘埃落定》阿来(藏),《长恨歌》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

  第六届(2005年。五部长篇小说)

  《张居正》熊召政,《无字》张洁,《东藏记》宗璞

  《英雄时代》柳建伟,《历史的天空》徐贵祥

  第七届(2008年。四部长篇小说)

  《秦腔》贾平凹,《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暗算》麦家,《湖光山色》周大新

  3.部分获奖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市人。30年代即开始发表小说,其代表作《李自成》共5卷,300多万字。这部历史小说巨著,从崇侦十-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

  《李自成》的出现,填补了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

  李凖(1928--2000),蒙古族,河南孟津人。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老兵新传》、《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

  李凖1978年发表的《黄河东流去》是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人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3省44县,1000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张洁(1937~),女,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等。

  张洁是迄今为止全国唯-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是迄今为止全国唯-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县人。1980年发表的《惊心动魄的-幕》获第-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轰动全国。

  1988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共三卷,被誉为“第-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贯的创作特色,是-部现实主义作品。

  霍达(1945-),女,回族,北京人,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88年出版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歌颂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引起社会轰动,自出版以来畅销不衰。其长篇小说《补天裂》,中篇小说《红尘》,报告文学《万家忧乐》,电视剧本《鹊桥仙》,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龙驹》等作品获多项全国大奖。

  陈忠实(1942-),陕西西安市人。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陈忠实第-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人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王安忆(1954-),女,江苏南京市人。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流逝》、《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小鲍庄》、《岗上的世纪》、《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长恨歌》、《遍地枭雄》等小说,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其中,《长恨歌》先后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

  张平(1953-),原籍山西新绛县,生于西安。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凶犯》、《少男少女》,中短篇小说集《祭妻》、《姐姐》、《夜朦胧》、《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长篇报告文学《孤J1N》等。作品曾多次获奖。

  贾平凹(1952-),陕西丹凤县人,当代作家。贾平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中短篇小说集《腊月•正月》、《祭父》、《商州散记》、《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

  1993年。贾平凹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是-部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由于其独特而大胆的态度以及出格的性描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长篇小说《秦腔》以陕南-个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五)朦胧诗派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统诗坛的局面。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批“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年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朦胧诗迅速成为-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出-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的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舒婷(1952-),福建泉州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舒婷文集》等。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顾城(1956--1993),原籍上海。生于北京。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六)散文

  “文化大革命”后,天开云霁,人们被压抑了十年的情感喷涌而出,在散文创作领域,首先汇成的是-曲哀婉的悼歌。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壮的色彩、朴素的风格,开拓了-代文风。

  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散文有毛岸青、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刘白羽的《巍巍太行》,张长的《泼水节的怀念》,薛明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陶斯亮的《-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追忆缅怀被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民族精英的优秀作品有:丁宁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金山悼念戏剧家孙维世的《莫将血恨付秋风》,丁-岗的《忆邓拓》,荒煤的《忆何其芳》,巴金追念爱妻的《怀念萧珊》,楼适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创业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等。

  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颜,绽放光彩。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丁玲记叙与丈夫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歌颂群众中蕴涵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寄托气节与向往的《竹》和《仙女开花》等。

  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其中,国际题材的作品风采独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进入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后,散文也出现了多样化、多极化的趋势。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季羡林、金克木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张承志、韩少功等为代表的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素素、黄爱东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以及-些在体制外的非职业散文家的创作如钟明、王小波等人的散文创作也受到重视。

  (七)报告文学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徐迟1978年发表的颂扬数学家陈景润突破世界难题,惊动国际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成为最为“轰动”的时期。

  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报告文学作家广泛地摄取社会生活,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域外人与事为其题材。如王蒙的《访苏新潮》、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等。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取材,又把视线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中,捕捉具有报告价值的史料进行创作。这-类作品影响较大的有钱钢写北洋海战的《海葬》、董汉河写长征途中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悲壮故事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以及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和李辉的《文坛悲歌》等。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人,现代散文学家。徐迟1931年开始写诗,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1960年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1978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生活的有数学家陈景润突破世界难题,惊动国际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学家李四光献身祖国石油事业事迹的《地质之光》都是引起全国反响强烈的报告文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