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观点检查自己的思维及其结果的正确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的人,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既能坚持正确意见,又能放弃错误的想法。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
2.C[解析]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有:(1)精神分析法:①宣泄疗法;②领悟疗法;③暗示疗法。(2)行为矫正法:①强化、惩罚与消退法;②系统脱敏法;③厌恶疗法。(3)人本主义疗法:①当事人中心疗法;②交朋友,小组;③支持疗法。(4)理性情绪疗法:①非理性信念辨析;②认知家庭作业;③合理情绪想象。其中,宣泄疗法是指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
3.C[解析]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1)活动的定向阶段。本阶段应给学生提供样本。(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即以借助实物、模像或图表等为支柱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直接依赖实物而借助有声言语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简约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降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4.B[解析]就记忆术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几种: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和语义联想法。
5.C[解析]个体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6.B[解析]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
景。这种把对象从背景区别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
7.A[解析]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的专
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角色,是由教育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有必然性、辩证性。
8.C[解析]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故正确答案为C。
9.D[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C[解析]学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决定着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这里的学习即为教育。
11.C[解析]辐合型认知方式的表现即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
12.A[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13.A[解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发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者自我。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
14.C[解析]略
15.B[解析]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示范性的特点。“师者,人之模范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6.A[解析]构造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17.A[解析]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鸡、鸭、驼鸟都是鸟类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是恰当运用了变式。
18.B[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种做法对班级的正常运作会起到不利的作用,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正确答案为B。
19.C[解析]消极型的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不积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感到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C。
20.C[解析]略
21.A[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2.C[解析]标准参照评价是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正确答案为C。
23.D[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B[解析]杜威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25.D[解析]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公民和军事训练,不重视人的身心协调的培养,更重视体育而不是美学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和注意的干扰。
2.BCD[解析]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就是管理、控制和教育。
3.ABC[解析]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
4.ABD[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表现。
5.BCD[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分别是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三、填空题
1. 教育 生产劳动
2. 私学 教会
3. 启发式 注入式
4. 记忆 思维
5. 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
6. 态度体验
7. 辨别
8.监督 调节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2.[参考答案]教师备好课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和教
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要编制出三个计划,即:(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3.[参考答案](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为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
4.[参考答案]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情感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因此,喜怒哀乐等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其次,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积极的、愉快的情感能提升有机体活动的效能,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并成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动力;而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则降低有机体活动的效能,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成为产生精神疾病的诱因。
最后,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方面表现出来,因而“察言观色”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别人的思想和态度。
5.[参考答案](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反应的进行。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欧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3)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2.[参考答案](1)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强调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2)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从自我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学习。
六、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并不恰当。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思想,便不能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教师有理想和尊严,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有尊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校长的做法,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便会产生危机。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更远。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不跪着教书,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丧失了个人的原则。
2.[参考答案](1)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排名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奋起直追的动力,但不容否认,必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厌学、厌世,甚至轻生。这是违背“排名榜”初衷的。(2)“排名榜”还带来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简单化。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有各方面发展得好一些的学生,也会有各方面发展得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使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后进生跟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究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排名榜”想通过排名次达到优的更优、差的变优的目的,愿望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把教育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3)“排名榜”还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简单化了。排名次往往是排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主要是记忆、理解书本知识)的名次。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说明他的其他智能差;同样,学习成绩好,不等于其他方面的智能好。因此,“排名榜”不科学,应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