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出 黑 暗 ―― 黑暗降临了,黎明还远吗?别人说月亮真圆,杨佳会下意识地往天上看一看;说风筝真高啊,又会抬着下巴看一看。明眼人的习惯不好改。走路也这样,鞋底趟着地走一会儿就大意了,家里挨碰是轻的,在街上撞树崴脚磕膝盖是没有断过的事。开始的时候她试着用盲杖探路,但是,走着走着,居然让盲杖把自己绊倒了,于是索性把盲杖扔了。同事们心疼她,为她在台阶边缘漆了宽宽的白线,示意她走路当心;怕刮到她的衣服和眼睛,又折断了伸到路边的树枝。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白漆渐渐脱落,大家要为她重漆一遍,杨佳却淡淡地说,不用了。她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的杨佳仍继续在本院教书,几乎没有耽误过一节课。也应邀到外校讲课。教室不一样,电教仪器的规格型号也不同。她最怕的是摸不准旋钮。不肯让学生帮忙,甚至不肯让他们知道她是一个盲人。为了不麻烦别人,她经常提前一天到教室熟悉环境,摸摸电钮,丈量一下黑板,确认一下放粉笔的位置。她依然写漂亮的板书,有谁知道她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地丈量着尺寸,好配合写字的右手。而为了这几行板书,她不知在家里练了多少遍:在房门上,在硬纸板上,细细体会着左右手的配合。语音教室里本来是平面的操作台上的各种按钮被她悄悄地贴上了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胶布,作为记号。她在第一节课时必定要提问每一个学生,在心里默默记住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声音。下一次,她就能亲切地叫出提问的学生的名字了。她还始终保持在与人交流时专注地注视对方,事实上她是全凭听声音判断对方的位置的。36岁的杨佳开设了20多门英语课程,她的学生都是博士生。你能想象出这都是杨佳失明之后做出的成绩吗?他们喜欢上她的课,因为“杨老师发音很准,声音很好听,上课形式多样”。她上课喜欢提问,板书不多但很整齐,课上发的篇子都是很有用的课外资料。记得有一年在香港召开一个学术会议,面对失明后第一次需要独自旅行,杨佳心里也曾有过一丝的犹豫,但她相信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这个世界毕竟还是好人多。于是她毅然打起行囊上路了。每次在她过海关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时,大家都不相信眼前这位举止文雅的人会是一位盲人。每一次都会得到热心的帮助。就这样,杨佳独自一人走遍了世界许多地方,参加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1992年随中残联代表团出席“残疾人国际第五届代表大会”并在“****和妇女”专题会上作了题为“携手迈向新世纪”的发言;在世界盲联理事会上,亲自宣读了由她起草的《1990年世界盲联妇女委员会与文化委员会联合会议决议》并获得通过,应美国教育部长邀请,出席“国际自立高峰会议”。 她现在是世界残联的妇女委员(亚洲惟一的一个女性委员)。
走 进 哈 佛 ―― 人生的新轨迹,生命的新起点。2000年7月,经过杨佳不懈的努力,她接到了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惟一的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这位眼睛看不见,却能当博士生导师的传奇人物正在该校深造的消息通过网络传遍了哈佛。在哈佛大学,面对上千门课程,面对那么多新的信息,她非常兴奋。“想学的东西太多了。我每天一早就去听课,上到下午5点半,中午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吃饭。晚上就在宿舍里读书、上网,往往要到12点多。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杨佳说没想到自己在失明8年之后能走进哈佛大学,因此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这里条件很好,信息很多,我要多听课,多读书,多学些新东西。我要努力提高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这期间,杨佳的许多课程得到满分,当校方提出置疑时,她的老师说,“面对这样一个学生,能够将学业完成的如此出色,难道还不应当给与满分吗?”校方了解情况后也深深为之折服。 她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课程多、教材多、作业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扫描机将教材扫描到盘上,通过计算机上的语音系统把它读出来。夜深了,天亮了,杨佳还在一盘一盘地听书。一年后,杨佳拿到10个学分,超出了规定2个学分,而且成绩优秀。在哈佛大学几千人参加的毕业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到杨佳的名字时,大家全体起立,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盲人MPA鼓掌。如今,杨佳回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两门新课程:《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这两门课都是哈佛大学顶尖级的教授所开设的课程。在备课的同时,杨佳还与哈佛的老师联系,希望将原汁原味的、最顶尖的知识教授给她的学生。
杨佳简历: 杨佳,女,1963年生,汉族,湖南省长沙人,现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残联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世界盲人联盟文化委员、世界盲联亚太区妇女委员、视网膜国际(RPI)中国负责人。1978年考入郑州大学英语系,1982年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入“青年教师进修班”深造,毕业留校任英语系二年级“精读课”教员外籍专家翻译。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语言学”研究生,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创建的科学院英语中心(GSELC)。24岁被评为讲师,30岁被评为副教授。1992年因患黄斑变性失明后,自强不息,随中残联代表团出席“残疾人国际第五届代表大会”并在“****和妇女”专题会上作了题为“携手迈向新世纪”的发言;在世界盲联理事会上,亲自宣读了由她起草的《1990年世界盲联妇女委员会与文化委员会联合会议决议》并获得通过,应美国教育部长邀请,出席“国际自立高峰会议”。曾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称号,所教课程《学位英语》、《学术英语》为“优秀课程”。代表作为:《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中国英语口语》,被多所高校定为研究生教材。在国内外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谈英语剧的作用》、《翻译处处皆学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