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考频道 > 辅导资料 >

《教育学》自学考试总复习大全(5)

2010-11-02 

  (三)严谨治学

  学而不厌、严谨治学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他的学生子贡解释他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其意思是说,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体现了优秀教师仁与智两种至高无上的品德。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要求。一般说来教师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他们永远是好学者。

  (四)团结协作

  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注意团结协作。在现代学校中,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决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而是由许多位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没有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互相支持与合作,就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成绩。为了保证协作与配合,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与信任,搞好团结。要协调好上下级关系,使领导与群众保持一致。教师还要尊重家长,协调好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也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他为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忘我奋斗,鞠躬尽瘁。

  为人师表首先应表现在教师义务方面。教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次,应表现在教师行为方面。教师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第三,应表现在教师品德方面。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教师要真正成为青少年儿童的榜样。另外,还要廉洁从教。第四,应表现在教师风度方面。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教师的风度,包括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文明;(2)举止端庄;礼貌待人;(3)仪容整洁大方。

  n*1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超越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马克思同时坚定地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所以,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n*1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何落实?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作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维度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如从内容结构上说,可以理解为应当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如从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来说,是指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素质的全面发展又需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所以正确处理诸育关系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

  在诸育关系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者。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

  n17、学校德育的功能有哪些?

  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地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的方面。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

  3.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的教育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1)动机作用;(2)方向作用;(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要具体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其次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因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所以也就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不承担德育工作的纯粹的教学人员(经师)。

  n18、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这一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等等。《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小学生的“学生守则”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

  n19、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一)传授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求特别注意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

  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之间的联系不能理解为可以互相取代的关系。智力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理,知识的学习也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必然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只有在它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构成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知识结构,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使之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应当成为知识传授和学习最重要的任务。

  (二)发展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需要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本身做一定的了解,提供反思和改进学生认知策略的机会和途径。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教育中的智育任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去实现的。智育内容因而可以划分为文化课教学中的智育和课外活动中的智育。

  n20、体育的功能和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n21、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二)美育的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

  (三)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与实质美育概念相联系的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以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为代表的中外美育理论及实践,对于人生终极意义、意趣及教育过程本身美学自由精神的追求等美育“超美育功能”或价值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世界的潮流。

  n22、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

  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一)艺术美育

  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二)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因此,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都可以成为进行自然美育的很好活动方式。

  (三)社会美育

  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育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四)教育美育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 “教育美育”的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在从教育原理的角度呼吁建立新的教育活动评价标准。所以,这是一个美育的专门课题,更是一个教育原理的基本课题。这一呼吁是合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面向未来的。它对于我们如何努力做到真正的“乐教”和“乐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n23、什么是课程?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n*24、如何理解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n*25、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n*26、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n*2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每一种原则的含义及对教师的要求(案例分析)

  n*28、对班级上课制的评价(优点或为什么说班级上课制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局限性或为什么对班级上课制进行改革)

  n*29、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怎样对班级上课制进行改革)

  n*30、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案例分析)

  n3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n*32、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n33、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班集体)

  n34、学校咨询会谈过程包括那些阶段?(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案例分析)

  n35、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n36、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案例分析)

  n37、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n38、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n39、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n40、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归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有哪些?

  n41、学校事故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