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考频道 > 辅导资料 >

《教育学》自学考试总复习大全(1)

2010-11-02 

推荐阅读:

  *1、教育学:(4-5)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

  *2、教育:(35-36)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3、教育者:38括学校的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38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就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5、教育影响:39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学校:6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76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8、学校制度文化:81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9、学校管理:86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0、学校绩效:90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1、儿童个体发展:116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2、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118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3、教师:128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教师地位:132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15、教师资格:141时国家队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规定者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审定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16、教师资格认定机构:141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17、教师职务:146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18、教师职务制度:146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9、教师聘任制:147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0、教师培训:150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1、教师考核:152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教育机智:138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目的:155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4、教育目标:157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

  25、教育方针:157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26、人的全面发展:169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7、教育活动:156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二者都具有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真正的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28、德育:182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86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0、德育的社会功能:183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1、德育的个体功能:184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32、德育的任务:188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2、德育的内容:188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3、爱国主义:190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

  *34、智育:192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5、智力:194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36、技能:198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技能不仅是指对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还包括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

  37、陈述性知识:197是指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

  38、程序性知识:197是指个人无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包含了应用规则对外、对内调控的能力。所以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的形式。

  *39、体育:200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0、美育:206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李梅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1、形式美育:207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2、实质美育:207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43、教育美育:214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44、课程:218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45、课程计划(教学计划):233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6、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34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

  **47、教科书(课本):234课本即教科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8、课程设计:242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大致分为宏观的课程设计、中观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三个层次。

  49、课程基本范畴:228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

  *50、教学:251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1、教学模式:261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52、教学原则:264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53、教学组织形式:278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4、分层教学(分组教学):281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55、小组合作学习:282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56、复式教学:281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有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57、教学方法:286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8、教学手段:299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9、讲授法:287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60、谈话法:288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1、讨论法:288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62、实验法:289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3、实习作业法:290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64、练习法:290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65、参观法:291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66、发现学习:292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是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67、探究—研讨法:293与发现法有密切的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

  68、纲要信号图示法:294是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69、暗示教学法:295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70、范例教学法:296发端于德国的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这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认为教学必须个学生提供精选的教材,使学生通过与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71、非指导教学法:298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认为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72、学生集体:311是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个经过专门组织而形成的学生联合体,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特殊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学生整体。

  *73、班级:320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时值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5、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341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交织的过程。

  **76、心理咨询:347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通常是个别的)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的应付挫折的能力。

  *77、教育测验:362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和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

  *78、教育评价376: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79、安置性测验:364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的摸底测验,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0、形成性测验:365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81、诊断性测验:365是指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目的是发现问题。

  82、总结性测验:365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83、标准化测验:365在试题的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

  84、教师自编测验:366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85、成就测验:366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6、学能测验:366又称学能倾向测验,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的关系。他不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的一般能力,主要是文字推理能力和数字推理能力。

  87、常模参照性测验:367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它着重同学间的比较,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性测验。

  88、标准参照性测验:367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只要达到标准,就算通过。它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

  **89、信度:368又称可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0、效度:369又称有效性,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92、相对评价:377是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在群体中以某一群体的平均状况为基准,评价每个对象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智力测验、标准化测验等都属于相对评价。

  93、绝对评价:377是对应于标准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要将评价对象和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从而作出价值判断。

  94、形成性评价:377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又叫“即时评价”,是一种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动态评价。它是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况,以便适时调节控制,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95、总结性评价:377是指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96、法律责任:404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97、学校事故:414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过错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98、法律救济:423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99、教师申诉制度:424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100、学生申诉制度:424-425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简答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n2、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具有社会性特点。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4.学校教育的产生,社会已开始步入阶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

  5.教育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是从社会的角度,英美的教育学者是从个人的角度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个体的角度上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所以,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是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第三是情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第四是强调了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n*4、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n*5、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组织?66-67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由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n**6、学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67-72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大众职业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所谓的双轨制。

  现代小学的发展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一年之后,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

  n**7、学校的公益性特点73-75

  (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调节手段不同

  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不同

  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力和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不同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是不能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来获得的。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

  (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学校的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n8、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

  n9、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11)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

  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n10、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作用有: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

  3.激励

  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

  4.情感交流

  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其消极作用引起的误会和是非争端,消蚀作用。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2.客观方面的障碍,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技术上的问题,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