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机制的法律基础在于( )。
A.政府机关享有的行政行为的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
B.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C.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D.政府机关享有的行政行为的羁束权限
【答案】A
【解析】政府的行政行为既有确定性和程序性的一面,又有可以审时度势和灵活应对客观事物的一面,可通过个案审定来作出决策,即在合法基础上,政府机关享有行政行为的羁束权和裁量权,答案A为正确的。
【考点】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施☆☆☆考点7: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①概念
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通知许可等行政行为来实施城市规划。
②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的法理依据
城市规划行政机构依法享有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
2.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
A.市场推动型
B.地方推动型
C.辐射扩散型
D.外资促进型
【答案】A
【解析】提示: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这种城市化道路可称为市场推动型。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20:中国城市化过程特点;
①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②城市化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③城市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见的;
④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现象;
⑤城镇化不是伴随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而是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本质特点。
苏南模式城市化道路: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称为地方推动型。
温州模式城市化道路: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称为市场推动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称为外资促进型。
3.巴西将首都迁往巴西利亚是运用了( )的结果。
A.城市增长极核理论
B.城市全球化理论
C.经济基础理论
D.城市辐射作用理论
【答案】A
【解析】提示: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就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因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有限的资源应集中在发展条件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带动这个区域的发展,从而使区域空间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平衡。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7: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本理论:
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的两种部类。
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类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非基本经济部类: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城市发展过程:专门化、综合化、成熟化、区域化。
②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长比郊区人口增长多。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③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而只能以不同的强度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扩散到周围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比分散状态能形成更快、更有效的区域发展。区域中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
④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工业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使制造业成本降低,因此,在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成为生产/装配基地,在世界范围内呈扩散式空间分布;发达国家成为控制/管理中心,呈集聚式空间分布。
1.社会环境的调查不包括的一方面是( )。
A.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B.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涉及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D.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答案】C
【解析】A、B、D三项是社会环境调查所包括的几个方面,C项是区域环境调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所包括的内容。
【考点】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考点9: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①调查内容
(1)区域环境调查:
a.城市化水平: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耕地总量的历史变化;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城镇建设投资的数量及增加量。
b.城镇体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地位;资源状况;经济、社会结构状况;各城镇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产业;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利用率。
(2)历史环境调查:
体现在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3)自然环境调查:自然地理、自然气象、自然生态。
(4)社会环境调查:
人口、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5)经济环境调查:
整体经济状况、各产业部门、土地、建设资金。
(6)城市土地使用。
②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和观测;(2)问卷和抽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4)文献分析。
2.下列对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叙述有误的一项为( )。
A.城市公共事业和市政工程管线一般要沿道路敷设
B.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C.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密切配合
D.各类工程管线的敷设都必须经由管线主管部门或指定工作人员进行
【答案】D
【解析】管线敷设由城市规划中主管此项工作的部门指派合格人才即可。
【考点】第五章主要专项规划☆☆☆☆考点5: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满足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②满足运输要求:与沿路开发性质协调结合;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密度和面积率应适应;利于分流;利于组织管理;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③环境要求;
④布置管线要求。
其中城市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100m,干道网密度2.8~1.8km/km2。大城
市道路网密度以4~6km/km2为宜,道路面积率以20%左右为合适。
3.持续的规划程序的具体目标为( )。
A.一般为20~25年,以5年为一期,每5年修订一次
B.一般为18~24年,以6年为一期,每6年修订一次
C.一般为20~24年,以4年为一期,每4年修订一次
D.一般为21~24年,以3年为一期,每3年修订一次
【答案】A
【解析】规划工作经过规定的步骤得到的方案,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案计划,要持续的因变化作弹性的修订,称为持续的规划程序。
【考点】第五章主要专项规划☆☆考点16:规划方案实施;
①拟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对策和交通投资计划分析。
②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③交通规划的目标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一般为20年,以5年为一期对方案实施进行评价并做修正。
相关推荐: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历年真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