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一、 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外贸宏观管理和调控,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十分迅速。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 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一、 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外贸宏观管理和调控,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一方面表现为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使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护世界贸易有序进行的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融合,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统一性空前增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另一方面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可选择地要遵守一定的共同的规则,而这个规则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规则对各国实现内外部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均有一定的约束。
面对经济全球化强劲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必须使外贸管理、经营方式尽快与国际贸易规范相一致,遵守国际经济秩序,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因此,加强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出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二)加强外贸宏现管理和调控,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宏观管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一面,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些缺陷无疑也会在外贸领域中显现出来。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大量减少政府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市场在外贸活动中起基础性和主要的调节作用,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证国内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从事外贸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规范外贸企业的竞争行为,避免外贸运行的严重失衡。
(三)加强外贸宏观管理和调控,保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家通过各项管理方针、政策和措施,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进出口商品的总体数量和市场流向,调节和控制进出口贸易的速度及规模,保证进出口贸易平衡,合理安排出口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保证对外贸易战略的顺利实施,正确贯彻执行对外贸易的国别地区政策,最终确保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任务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从微观上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对外贸易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使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单选)加强外贸宏观管理的政策含义是:
A.让市场在外贸活动中起完全调节作用
B.政府对外贸活动进行直接管理和调控
C.减少政府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对外贸活动管理以间接调控为主
D.根据企业需要,政府为企业提供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答案:C
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现管理
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开始建立,设立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对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的统一管理,管理方法简单,管理措施严厉。
1956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开始全部由国营进出口公司经营,对外贸易受到国家计划的绝对控制。国家对于外贸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宏观到微观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开展进出口活动。计划管理和行政命令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它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
(2)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同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效的斗争,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2)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
(3)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主要是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础,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间接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能对其进行直接干预。而我国以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为主的模式,则直接地限制了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我国必须对原有对外贸易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多选):1956年后,改革开放前,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杠杆
B.行政命令
C.法律法规
D.计划管理
E.市场调节
答案:BD。
(多选):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是:
A. 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础
B.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
C. 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间接化
D.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
E. 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直接化
答案:ACD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识记)
自1978年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四大召开前(1978~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以单一的计划管理为核心的外贸管理模式已被打破,通过计划、行政措施、法律法规、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调节和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各种外贸宏观管理手段在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尚未理顺,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严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外贸管理仍以直接调控为主,经济手段的运用尚不充分,影响对外贸易按客观经济规律运行;计划改革仍未到位,还存在一部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也具有很强的刚性;行政措施的实施既不规范,也缺乏透明度;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外贸立法体系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据此,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外贸管理体制朝着加快完善外贸立法管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弱化外贸行政管理并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规范外贸行政管理的方向演进。
(多选)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
A.以市场调节手段为主
B. 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
C.以法律手段为基础
D.以行政手段为基础
E. 以行政手段为辅
答案:BCE来源:读书人-国际商务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