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2.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负向迁移C.功能固着D.定势影响
3.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5.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6.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训练。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发散思维训练
D.推测与假设训练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9.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l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即定疑问
B.刺激情境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11.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 )、( )。
2.“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动物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如( )的尝试错误说与( )的顿悟说。
4.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和( )。
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本文 来源 于贵 州学习 网 WWW.GZU521.COM 律实施有效的教学?”属于( )的问题。
6.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 )是其首要环节。
7.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 )、( )等有关。
8.能否有效的提出假设,受到( )、( )的影响。
9.对问题的表征包括问题的( )和( ),其中(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 )是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11.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 )和( )。
12.创造有( )和(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l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 )、( )。
1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 )到达( )的过程。
15.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 )的关系。
1.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论说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4,DACB
5.B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因此,答案选B。
6.D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像,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校等等。因此,答案选D。
7.A解析∶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因此,答案选A。
8.C解析∶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因此,答案选C。
9.A解析∶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等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其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因此,答案选A.
10.B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因此,答案选B。
11.D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①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如漫无目的的幻想,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②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如走路、穿衣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③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要符合这三个特点。因此,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2.有结构
3.桑代克;苛勒
4.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5.无结构
6.发现问题
7.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8.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9.表面特征;深层特征;深层特征
10.提出假设
11.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12.真正的创造;类似的创造
13.智力∶个性
14.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15.互为因果
三、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
答∶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表征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
3.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①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②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③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答∶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方法。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2.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论说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比如,可以提供条件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
①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像,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盼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④头脑风暴训练。该方法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应用这种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上述所列方法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或重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