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复习指导 >

教师资格心理学辅导

2008-10-04 
前言 一,试题覆盖面 100%的章,70%的节 二、题型及分数分布 1. 填空 20*1 2 ...

前言

一,试题覆盖面

100%的章,70%的节

二、题型及分数分布

1. 填空 20*1

2. 单项选择 20*1

3. 多项选择5*2

4. 判断10*1

5. 简述 5*4

6. 论述 1*10

7. 案例1*10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心理学(解释、填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解释、填空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注意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解释、填空、选择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谈话法

(四)问卷法

(五)作品分析法

(六)测验法

(七)个案研究法

(八)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解释、填空、选择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代表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哈佛大学的詹姆士为主要代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流派。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也叫完形心理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六)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之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70年代以后对欧洲和亚洲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复 习 思 考 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解释、填空、简述

辩证唯物主义明确地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3、大脑

三沟四叶

三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沟

四叶:

额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三、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笛卡尔首先提出心理学的反射概念。

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肌肉或腺体)五个环节。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可以按其产生条件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首先提出来的。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如“看梅止渴”是由梅子的各种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唾液分泌。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是由虎的特征相关的词语而引起的恐惧,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四、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复 习 思 考 题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三章 注 意(解释、填空、简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现象。

二、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适应性运动的产生

(二)无关运动的停止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一、注意的种类◆

重点掌握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区别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所以又叫做不随意注意

1、客观原因: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主观原因: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无意注意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人本身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1)人的需要,兴趣,态度

(2)人的知识经验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多选)

1、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排除干扰。

4、合理地组织活动。

(三)有意后注意: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学习可以转化为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是由自觉目的或预定的意图引起的。

一、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数量多寡的特性。

二、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离开其他无关事物而高度专注于当时所指向的事物的特性。

三、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四、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者活动上的特性。

五、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可分为哪几种?影响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良好注意品质和注意力的培养(简述)

答:(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关于组织自己注意

(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3)教育学生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

(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单一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二)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二)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分,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2.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什么是感受性?

每个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的概念: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感觉适应现象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做适应

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肤觉适应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分析器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些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刺激会降低另一些分析器的感受性。

知觉的基本特征:

(再认,选择,描述一种现象,判断属于知觉的哪种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对周围众多的事物同时去感知,而总是优先地选择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从而获得清晰的映象,其余的事物只作为知觉的背景,只能模糊地感觉到。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将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客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的活动状况。

3.对象与背景的组合关系。

(二)主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j8 9;,Xd/4D1 6:KC/(本 文来 源于 3COME考试频道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htTP://WWw.reader8.com/exam/]j8 9;,Xd/4D1 6:KC/

1.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

2.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

(二)主观因素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和人的经验、知识水平有关。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它,并给它以名称,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

(一)人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二)语言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在知觉的恒常性中,视知觉恒常性更为明显,一般在大小、颜色、明度等知觉方面都具有恒常性。

四、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力的组织和培养p85(论述)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5)在观察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过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3.感受性

4.知觉的基本特征。

5.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力的组织和培养

第五章 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关于记忆过程

1.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3基本环节。

2. 信息加工理论:人类记忆是一个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 记忆的系统

名称 时间 容量 过度机制

感觉记忆 大约为0.25-2秒 较大 注意

短时记忆 小于1分钟 7±2组块 复述或加工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5万到10万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想象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新形象的过程。

在创造想象中,有其特殊形式——幻想。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为理想。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使人展望到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推动着人们为更美好的未来而斗争。而消极的幻想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一般称为空想

复 习 思 考 题

1、什么是思维?思维有什么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思维的过程。

4、什么是想象?它有哪些功能?

5、什么是幻想?如何区别理想和空想?

第七章 情 感

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

五、情感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

(一)外部表现

在某种情感状态下,情感可通过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方式就是表情。表情指伴随情感而产生的肢体姿势表情动作,以及言语和面部表情动作等,如狂喜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摩拳擦掌,说话时的语调以及伴随的面部表情等。表情可分为三个方面: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以上三方面的表情构成了“体语”,共同表达着某种特定的情感。

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情感的分类:

一、按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情绪发生时表现出的强度、速度及持续时间长短的特点。根据这一标准,可把情绪分为三种心境、激情、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心情。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四)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

区别

名称 强度 速度 持续时间

心境 微弱 慢 持久

激情 强烈 快 短暂

应激 高度紧张 急速 短暂

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调控的方法:

(1)理智调控:用合乎原发性,逻辑性的思维去调控情绪。

(2)转移调控: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使情绪得以缓解。

(3)激励调控:采取自我激励的办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4)合理渲泄调控: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向合适的对象释放出来,以达到情绪平静的目的。(痛哭一场,打拳,游泳以及碰头人与人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

比如,痛哭一场属于哪种调控方式?

高中生情感的特点:

1. 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2. 情绪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情绪的文饰,曲折性

4. 情绪和情感内容丰富而深刻,世界观开始形成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情感?

2、举例说明心境、激情、应激区别。

3、什么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4、情感的培养

答:(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

(三)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1,应教育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时察觉和了解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了解自己情绪感受的水平和特点,这是调控情绪的基础;

2,引导学生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他们难免合理表达下面情绪,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摆脱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3,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能力;

4,学会认知与判断他人的情绪;

5,学会人际关系的管理与处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第八章 意 志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行动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自觉的目的性

(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分析(填,简,论)

一、采取决定阶段

(一)动机斗争

1、按趋避方向,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三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2、按内容的性质不同,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两类:非原则性动机斗争和原则性动机斗争。

(二)确定目的

目的是指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三)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外显行动。

一、意志的品质◆

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意志的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

(一)目的性又叫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行动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二)果断性指一种关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三)坚持性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也称顽强性。与坚持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和顽固性。

(四)自制性指一个人关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4.意志有哪些优良品质?

意志的培养:

(一) 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 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感

(三) 培养和增强责任心,强化坚持性自制性

(四)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五) 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六) 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七) 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八) 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第九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 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

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简述,多选,单行)

个性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等基本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指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具一格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3、个性的稳定性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指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还受到社会因素制约。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部分。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构成个性比较稳定的成分,并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过程。

(三)自我意识

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多种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类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

(一)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发展的内因。

需要、动机和兴趣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反映现实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倾向性

的组成要素。研究与掌握其基本特征有助于对人的个性的认识与评定。

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二)需要层次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关于人的需要的分类在国内外心理学界有许多派别,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当代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提出人类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如吃、喝、性等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这是寻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第三层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指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需要,是指自尊,受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层即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这些需要的关系可以按照塔形或曲线

排列(如图9-1,9-2)。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会交往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图9-2马斯洛需要层次图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二)兴趣的种类

兴趣由人的需要引起。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人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

1、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三)兴趣的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兴趣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的四个品质方面。

1、兴趣的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兴趣总是指向一定客观事物的对象或具体内容的特性。

2、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指向客观事物范围的大小的特性。

3、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在同一事物认识倾向的持久性和稳固程度。

4、兴趣的效能性

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一个人的实际活动所引起的影响和效能的大小。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个性?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

2、什么是需要?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什么是兴趣?简述兴趣的个别差异表现。

第十章 个性心理特征(问答题、案例分析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种类

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这几种能力的有机综合,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辨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的节奏感、曲调感等。

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样式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l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能力类型的差异

(二)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是由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实现的。先天素质在能力的形

成中是重要的自然基础;下面仅就能力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加以分析。

1.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

2.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3.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4.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5.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分三个方面: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特征如:善良、诚实、热情。 消极的特征如:残酷、虚伪、冷漠等。

2、对学习和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特征如:勤劳、认真、细致、创新;消极的特征如:懒惰、马虎、粗心、保守等。

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特征如:谦虚、自信、严于律己; 消极的特征如:骄傲、自卑、放任、自暴自弃等。

(二)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他的活动。当情绪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

1、情绪的强度。 它是指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的人情绪活动强烈,并支配活动;有的人情绪活动较为微弱,行为的情绪色彩较淡。

2、情绪的稳定性。它是指一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的程度。 如有的人容易激动,有的人比较稳定;有的人情绪“一触即发”,有的人情绪引发较慢。

3、情绪持久性。它是指情绪保持时间的长短。

4、心境的特征。它是指在人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心境特点, 这一特点在性格情绪特征中十分明显。如有的人总是愉快而乐观,很少悲观,沉默寡言,有的人则正好相反。

(三)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在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有积极的和消极的。

1、积极的性格意识有:自觉性、纪律性、独立性、自制力、主动性、镇定、果断、勇敢、坚韧等。

2、消极的性格意识有:盲目性、散漫性、易受暗示性、冲动性、被动性、 惊

慌、忧柔寡断、怯懦、动摇等。

可见,性格的意志特征对人的活动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性格的认知特征

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在态度和

活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1、感知方面。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分析型和概括型。

2、记忆方面。有快速型和精确型、形象型和抽象型、有意记忆型和无意记忆型。

3、思维想象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创造型和保守型、主动型和被动型。

三、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一)家庭影响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影响

一、什么是气质

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个人的气质特点具有自然特性,它受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的制约,因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会依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

二、气质的类型 P(C!.ms377 j r(此_资_料_转_贴_于_学_习_网_资格考试_教师资格考试]hTtP://wWw.reader8.com/exam/P(C!.ms377 j r

(一)气质学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学说。后来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129-200)继承了这种学说,并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二)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特性的研究,对气质提出的划分与

解释。

表10-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气质类型

类 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兴奋型

(不可遏制型) 强 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强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强 平衡 不灵活 粘液质

抑制型 弱 不平衡 抑郁质

(抑制占优势)

(三)气质类型的特征★★(典型行为,那种人属于那种气质

1、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以直率、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常有突发性和外倾性特点。

2、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以活泼好动、敏捷善感、灵活多变为特征,具有外倾性。

3、粘液质

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忍耐沉着、反应迟缓为特征。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以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为特征。具有明显内倾性。

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无好坏之分和性格则有。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里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a、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b、不利于解决新的复杂问题;
  c、忽视了个别差异;d、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2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a能力b运气c努力d任务难度
  3属于成长需要的是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 c归属需要d认知需要
  4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倒关系d无关系
  5 murder策略中m指的是
  a心境b理解 c回忆d复习
  6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a皮亚杰 b艾利克森
  c科尔伯格d罗杰斯
  7___是美国最早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
  a华生 b赫尔 c斯金纳 d 桑代克
  8对___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教师的心理
  9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操作性条件作用 b经典条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1属于实验研究法的有
  a问卷调查b随机化现场实验
  c单一个案实验d访谈法
  12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属于
  a代表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d概念学习
  13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
  a动作技能学习 b心智技能学习c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
  14属于操作条件作用范型的有
  a积极强化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顿悟
  1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6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构建认知结构即促进生成学习的具体技术有
  a划线 b做摘要c列提纲d画网络框图
  17根据归因理论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是:使学生看到
  a努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b运气的作用
  c能力的作用 d自己努力是有效的
  18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
  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b进行自我管理
  c投入到学习中去d安静和驯服
  19适用于运用代币制经济进行行为矫正的情况有
  a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其他方法有效
  b问题行为多,秩序混乱
  c优等生群体d经常遭受失败的学生
  20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
  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 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
  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三、填空题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______的科学。
  22______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获得某一特定行为的敏感期。
  23______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24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常采用______法。
  25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______和品德的学习。
  26______是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总结出来的迁移理论。
  27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______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28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_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29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______的结果。
  30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需要是______。
  四、名词解释
  31正迁移 32积极强化33团体相倚管理有意义学习35顿悟
  五、简答题
  37运用交互教学法时,注重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哪四种策略?
  38说明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39说明认知派学习理论与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说明相关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哪几种情况。
  4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42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第十二章 学习心理 (下)

二、概念学习与教学

(一)概念学习的形式

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发现学习

2、概念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接受学习。★★★★

所谓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概念同化具有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概括为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类属学习。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叫类属学习。类属过程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适当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这种下位学习有两种:

第一,派生类属。其新的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原先学过的命题的一个例证。其模式如图13—2:

a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

新学习的概念

a5 a1 a2 a3 a4

图13—2派生类属同化模式

例如,原有观念“哺乳动物”(a),由猫(a1)、狗(a2)、牛(a3)、羊(a4)等从属概念所组成。现在学习者要学习的概念是“鲸”,指导者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通过讲解和理解,学习者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特殊动物,形状象鱼,具有胎生和哺乳两个特征。原有概念同化的结果,是其自身的外延扩大,但内涵不变,而新的下位概念获得了意义。

第二,相关类属。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只有相关关系,不能从原有概念中派生出来,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以后,原有概念的本质属性要发生扩大、限制或深化等变化。

其模式如图13—3:

x 原有的有关概念


新内容 y u v w

图13—3 相关类属同化模式

例如“抗日”(x)是总概念,从属概念是“和鬼子面对面的战斗”(u)、“运送伤员”(v)、“深入敌人内部刺探情报”(w)。现在学习“在后方搞生产”(y),它是原有“抗日”观念的不断加深,获得了新的意义。

两种下位学习的区别:前者,新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新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而后者则使原有的观念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因此后者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更大。

(2)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叫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总括学习。由于新的命题或概念在概括和包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一些观念,所以这种学习又称上位学习。其模式如图14—4:

新概念 a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a1 a2 a3

图14—4 总括学习同化模式

例如,掌握了“苹果”(a1)、“香蕉”(a2)、“菠萝”(a3)等概念后,再学“水果”(a)这个总括性的概念时,新概念总括了原有的一些观念,新概念就具有了新意义。

3、并列结合学习。它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但是,因为它们是由一些原有观念结合而成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般的吻合性,所以它们都有潜在意义,因而也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而产生意义。其模式如图13—5:

新知识 a b c d

图13—5 并列学习模式

例如原有观念是“热量和体积”(b)“遗传和变异”(c)、“质量与能量” (d)等等关系,现在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需求与价格”(a)。

l 概念教学及其策略(简述,多选)

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范例,丰富表象

(1)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实物、模型、图象、实验演示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有关的表象。

(3)利用表情动作提供感性经验

(4)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感性经验。

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

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提出概念的关键特征。

(2)引导学生对概念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

犬科 :狗、狼

哺乳类

猫科:狮子、老虎

动物 家禽:鸭、鹅

鸟类

燕雀类:乌鸦、麻雀 、寒鹗

生物 根菜类:胡罗卜、罗卜

蔬菜类

豆类:豌豆、蚕豆

植物

草本:金盏花、牵牛花

木本:飞燕草、花环草

图13—6 归纳的层次性

5、模糊概念教学

在概念学习中有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明确,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模糊概念,如“红艳艳”、“壮观”、“热烈”等,社会学中的许多概念也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如“友情”、“尊敬”、“刻薄”等等。由于这些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因此教师很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概念。模糊概念的学与教,确实是一个难题。从教学实践来看,

基本上有这样一些做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

(2)列举实例,丰富表象;

(3)联词造句等。例如,在教学“红彤彤”这一词语时,可组织学生看日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用“红彤彤”联词造句,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并检验学生是否意会到“红彤彤”一词。在进行模糊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模糊概念与反义词或近义词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死记硬背,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智力技能。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1)刺激呈现的模式;(2)问题的具体性;(3)多余刺激的干扰;(4)练习的多样性。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1)认知结构;(2)定势的作用;(3)智慧发展的水平;(4)动机强度。

(四)促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教学建议 ★★★

1、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

2、形成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意识。

3、注重发现和识别问题。

4、尽可能利用外在形式表征问题。

5、克服影响问题解决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性强学业成绩未必好,不一定有学业成绩好的人创造性也好。

培养创造性的的教学原则:

1、建立一个教学**的学习环境;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

关于培养创造性的建议: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3,鼓励幻想;4,鼓励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5,鼓励个人的首创;6,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

一、什么是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虽然人们早已发现有迁移现象,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对于为什么会迁移,则是现代才阐明清楚的。

(一)形式训练说

德国人沃尔夫提出“官能心理学”,成为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

(二)共同要素说

正是在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基础上,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以桑代克和吴伟士的研究最有影响。

(三)概括化理论

在本世纪刚开始时,贾德的工作就为批评共同要素理论和形成新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简述,多选)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和法则的迁移

(三)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四)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

(五)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

1、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

2、如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什么是学习迁移?

4、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十四章 品德心理

(一) 品德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 品德的构成成分★★★★

我们认为任何品德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因素。

1、 道德认识

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等。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一、 品德的改变过程★

◆◆:班杜拉认为,无需练习的学习是观察学习,他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

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研究表明,品德的改变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

第一阶段,顺从。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 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二) 提高道德认识,讲究教育方法,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要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缺点,形成自我分析的态度;2,组织舆论,使学生的行为随时得到提醒和督促,从而提高行为的评价能力;3,赏罚分明,使学生由于正确的行动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错误的行为而产生情感上的内疚,从而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三)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五)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品德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举例说明品德的改变过程。

3、结合实际分析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变过程?

第十四章 学校心理健康及指导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谁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判断,填空)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对象包括:在校学习的全体学生,偏常学生,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家长。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范围: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特征: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正视并接受现实,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相符合,人格健全。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障碍:神经衰弱,神经性抑郁,恐怖症,强迫症,癔症;

2, 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

3, 性心理障碍:手淫,早恋,性意识过敏;

4, 人际交往障碍;

5, 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厌学,学校恐怖症,考试焦虑症。

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心理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缓解来访者心理障碍,并涉及人格改善和人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矫治过程。

心理咨询的形式:以咨询的对象为人数划分,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以咨询的方式划分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

心理咨询的原则:尊重信任,预防性,长善救失和保密原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