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游褒禅山记》教案

2014-05-23 
【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游褒禅山记》教案:,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
2.       名之曰褒禅。   名:
3.       有泉侧出。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       而其见愈奇。   见: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       火尚足以明也。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传:           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多义词:
1.       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       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而,连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      
(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 (1)(11)
2、连词“因为” (2)
3、连词,表目的“来” (4)(6)(5)(10);相当于“而” (3)(8)(9)
古今异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四)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小结: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 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一、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冯玉洁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