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观潮》教学案例

2014-05-23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观潮》教学案例:,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一、课文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4、这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束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6、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讨论、总结明确:
1、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结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突出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6、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二、亮点探究 :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些句子是写什么阶段的潮?是如何写的?
明确: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5.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 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方面,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7.理解课文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的作用。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三、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二、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三、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四、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五、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天下奇观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王海洋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