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考察报告 >

考察三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3)

2013-05-06 
三县均属山区县,境内崇山逶迤,沟壑纵横,田少山多,坡陡路窄,山区面积都在90%以上,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群众收入水平低于我县近一半。三县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和机制,

   (四)整合项目保障投入。三县结合县情,通过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来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了“四两拨千斤”。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把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补助项目直接整合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从项目申报开始就实现了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县按照“项目优先向示范村安排,资金优先向示范村倾斜”的要求,在保证项目资金性质、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办法"五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全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试点工作,由县上统一组织、统一审核、统一申报,多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交通、教育、卫生、农村能源、人饮工程等项目资金,充分挖掘土地、产业、人力等资源潜力,集中物力财力,打造精品亮点,建成了党原、玉都、窑店、飞云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党原丁寨、樊家,飞云坡头、南峪,王村墩台等新农村示范村36个,实现了资源最佳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抓点示范、以点串线、扩线成面、联片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三年来,县共整合各类项目40多项,捆绑使用资金845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三、三县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三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仅要解决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科学性。

  (二)对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考察,我们认为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体现在“新产业、新农民、新村庄”等方面。一是新产业。就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县的经验使我们深切感到,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这对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地方来讲尤为重要,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开天开地莫若开心做人,藏金藏银不如藏书教子。”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科技文化知识的哺育和支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三是新村庄。村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把村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

  (三)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有了更准确的定位

  第一,抓好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抓好产业规划。加速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方面抓好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应该体现三性。一是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村庄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中心村建设,对边远村庄和人口较少的村,按照“三连三跨”的要求规划和管理。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庄的客观实际出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三是具有包容性。尊重民俗特点,注重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的结合。

  第二,抓好新产业,奠定新农村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节水增收种植业、劳务产业等,依托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打响农产品品牌。

  第三,建设新村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搞好规划的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就势,加快农民住宅建设。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村容镇貌的改造力度。

  第四、培育新农民,改造新农村建设主体。全面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第五、发展农村经合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

  第六、切实改善民生,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成果。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体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机制。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支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民负担监管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机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