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2-10-25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意旬把握内容。

  2.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复习上节内容。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意中之象”。这里的“意”,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情趣;“象”,指诗人赋予情感的“物”,它常常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着的“物”,它不依赖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天地虫鱼鸟兽一旦入诗,融合了人的情感,渗进了人的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就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一个形象了。这种“意”和“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即“形象”。一般说来,诗都是借助“意象”来抒情的,“情”是“象”的灵魂。

  “意境”,也称为境界。几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这就是意境。

  例如马列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不同的景物(意象)组织在一个意境里,渲染出一派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2.导入新课

  ① 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阅读题下注释)

  毛泽东大病初愈,又在中央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写下这首小令。

  ②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了解大意。

  (三)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抽学生朗读全词。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讨论: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说说这一句给你的感受。

  [点拨]

  ①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一般作诗文咏重阳,都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这首词也不例外。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开得漫山遍野,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这一句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意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这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前程感到无限美好,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情怀。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毛泽东的这两首词都是写秋,但都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一扫衰败萧瑟的气氛,以壮阔绚丽的意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2.扩展

  回忆或查找几首写秋的古诗词,思考完成课后练习四。

  [提示] 毛泽东这首《浪淘沙》描绘的是滂沱的雨景,浩淼壮阔的海景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表达的是对革命胜利、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的感慨。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一般滋味在心头。

  [提示] 此词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均可解脱的愁苦,是所谓的“亡国之音”。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提示]此为深秋怀念远方亲人之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提示] 此诗作于朗州贬所,却以一鹤排云、直上晴空赞颂了爽朗明丽的秋天,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五)随堂练习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很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惠乾

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教案一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二必修)

一年级语文教案之《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后记

欢迎光临读书人网

更多精彩请访问读书人网语文教案栏目:http://www.reader8.com/data/ywja/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