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创先争优活动典型材料(2)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com/data/ 乡镇创先争优活动典型材料 根据县委总体要求,乡在认真组织开展“谋大局、想百姓、作表率、促发展”、“城乡党组织共建”(县委组织部联系大塘村、县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com/data/
导新风等7项共性承诺的基础上,每名党员根据自身实际,从村容村貌治理、建设公益事业、帮扶困难群众等方面选定具体工作目标,签订自己的《公开承诺书》,在村内公示,让全体村民监督。同时,该乡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骨干党员排头兵”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村干部带头履行党员职责,实现承诺目标,并将每一名党员完成承诺情况与本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相挂钩。乡党委不定时检查公开承诺目标落实情况,随时接受群众举报,年终作为优秀基层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公开承诺制使党员形成“说了算,定了干,争先锋,做模范”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
四、强化两类人管理
一是加强离任村干部管理。乡针对村“两委”换届和村干部交叉任职后离任村干部增多的实际,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引导到位、作用发挥到位、监督管理到位、待遇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使其“离岗不离心”,为在职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思想引导到位。针对离任村干部存在“人走茶凉”的失落感,乡党委必须把离任村干部作为一笔宝贵财富,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思想顾虑,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实行走访制度。根据领导、干部驻村联片情况,党政成员分别联系1—2名离任村干部,利用工作之机,登门拜访,沟通交流。二是实行先访制度。乡、村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届期目标及重大项目决策之前,事先征求离任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实行必访制度。对离任村干部生病或遇到其它突发性灾难时,由党政领导、驻村干部或党支部及时上门慰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通过密切的联系,加深了与离任村干部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心理上的距离,消除了离任村干部的失落感。作用发挥到位。针对多数离任村干部具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影响力的特点,积极因势利导,用其所长。一是健全机构,发挥离任村干部的作用。各村建立了村级财务监督小组、村民议事会、民事调解小组等议事决策机构,将懂财务的离任村干部安排进村民理财小组;议事能力较强的,推荐他们进村民议事会;有一定威望,公道正派的,委派他们进民事调解小组。二是畅通发挥作用的渠道。各村根据村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村务管理、财务监督、村民议事、民事调解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了村级财务监督小组、村民议事会、民事调解小组等议事决策机构发挥作用渠道畅通,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从而调动了离任村干部的积极性,为乡、村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发挥余热。监督管理到位。针对少数离任村干部在日常生活或履行义务等方面自我要求有所放松的实际,该乡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言行,强化监督管理,使全乡离任村干部在村民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建立离任村干部定期谈话制度。由乡党委负责定期与离任村干部进行谈话,提出希望和要求,让其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二是认真落实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各村在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时,必须请离任干部参加学习和讨论,使其“离岗不离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三是实行量化考核加强管理。对离任村干部个人表现交由群众进行打分评判,考核结果与个人报酬挂钩,作为发放离任村干部补贴的依据。待遇落实到位。一是实行定额补贴制度。对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五大头”5-10年且正常离任的,年龄满60岁后,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二是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对家庭生产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离任村干部,通过“结对帮扶”、民政救济等办法进行重点帮助。三是坚持定期慰问制度。乡、村两级每年在春节前对离任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离任村干部家中,进一步增强了离任村干部对党组织的信赖,解决了在职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
二是加强在外流动党员管理。针对在外党员务工地点相对集中、从事行业相近的特点,分别在韶关、虎门、马坝三个集中地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党员教育培养、交流经验信息、协助计生管理搭建平台,引导争做返乡创业先行者、支持家乡建设排头兵。该乡通过村支部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建立党员管理台账,为流动党员发证、电话联系、书信往来,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等活动。党组织及时掌握他们外出时间、从事职业、居住地点、参加组织活动、交纳党费和遇到什么困难等情况,让他们人在他乡心里永远和党在一起。6月上旬,平峰村党支部成员,南下广东虎门,召集本村在外党员召开座谈会,共同谋划家乡发展,同心同力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使流动党员们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认识,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