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要相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问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思路解析]1.A(A项中的“反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C项中的“鼓噪”,《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其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了明确的说明:“古代指出战时的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鼓噪一时。”D项中的“扰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搅乱,使混乱或不安”。这说明用了“扰乱”一词包含着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上的故意,它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而在原文中的“扰乱”,在古代也是一个常用词语,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破坏”、“打乱”,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混乱。而原文中的“扰乱”恰恰用的是不及物动词用法,表示“混乱”,因而这里的“扰乱”与现代汉语不同。)
2.本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误会,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能够正确识别。本题C项所拟题面是“田单深请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人敌军作内应,这两者之间显然有较大差异。A、B、D三项在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日:“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占胜之名,则诸侯国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日:“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日:“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日:“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日:“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日: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①然行之于楚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至杀身之祸。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文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忠的忠君思想。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译文: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
[参考答案]
1.A(谢绝、摒弃)2.C(A项“而”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则”均为连词,第一个表承接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表假设关系,译为“那么”;D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3.A4.B(魏文侯听说吴起“贪而好色”但很有军事才能)5.D(司马迁没有谈到吴起“缺乏从一而忠的忠君的思想”)6.(1)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2)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