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说,现在很多大学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和学生的课下基本是零沟通,这其实是个大问题。
那么,如果有了约谈时间,是不是老师和学生就能够经常沟通了呢?厦门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效果并不算好。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说,厦大从2006年左右开始实行导师制,要求导师必须与学生见面,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或指导一次。为了鼓励教师约谈学生,学校不仅为每生拨120元/年作为专项经费,还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工作间。
“老师可以请学生喝喝咖啡,吃吃饭,聊聊天。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找老师解决。”这位老师说,不过,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情况是老师能在工作间等着,但学生就是不上门。最后有的老师干脆把经费直接发放给学生了。
部分中文原始课
被通识课化解
浙大中文系主任吴秀明说,现在中文大众化,一般大学都在开设通识课。但通识教育启动后遇到另外一个问题,中文系原始课大学语文、写作等,很多内容都 被通识课化解了。今后,中文系的大学语文怎么上?写作课怎么上?总之很尴尬。但如果放弃通识课,会使得中文系更加边缘化。上的话,与传统课程脱节。大众时代怎样面对非中文的大众化学生?面对火热的网络文化,中文系怎么办?是不是有一定的选修课对接?如果对中学了解的话,文学选修课就不能定的太少了,因为现在的高中生根本就不读经典,高校生源与8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学在中学已经非常边缘化。这种情况下,中文课程如何设置成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