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

2017-09-16 
编辑推荐:《晚清最后十八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 去商家看看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 去商家看看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

编辑推荐: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最终同归于尽的晚清18年。
无论是洋务派还是变法派,保守派还是改革派,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既得利益集团。
翻开本书,读懂戊戌变法为何沦为戊戌政变、慈禧为何先炮击大使馆再屠杀义和团、袁世凯为何既是改革推手又是亡清关键……看透层层诡异的历史迷雾背后无比清晰的权力逻辑。
本书为此系列书的第一册


作者简介:

黄治军,曾任《旅伴》杂志执行主编。自小熟读兵法、经史子集。曾通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后痴迷于清史,为了寻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仅甲午战争看过的史料就不下百种。经过没日没夜的三年苦写,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


内容简介: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终于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而当改革最终不得不被推上快车道,满清皇族与实权派袁世凯展开了对改革主导权的殊死争夺;随着武昌城中的一声枪响,革命者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踏入权力中心,袁世凯、宋教仁和孙中山之间新一轮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又揭开了序幕……看似荒诞诡异的史事背后,是无比清晰的利益选择和权力博弈。


目录:

第一章 袁世凯的朝鲜发迹史
第二章 袁世凯与李鸿章的第一次会面
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
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
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
第六章 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第七章 海战爆发:世界第六大舰队屡犯低级错误
第八章 独升帅旗,邓世昌以孤舰对抗日本海军
第九章 强大的北洋舰队何以一败涂地?
第十章 安东沦陷,日军史上首次跨过鸭绿江
第十一章 摩天岭阻击战,清军唯一一次胜仗
第十二章 旅顺失守,大清最强防御体系被轻松突破
第十三章 全军覆没:北洋舰队最后一丝希望被党争掐灭
第十四章 战败的根源:为什么大清不能打一场持久战?
第十五章 《马关条约》:赔得远比纸面上多
第十六章 最强抵抗!台湾孤岛抗日
第十七章 日本间谍的结论:大清全民腐败!
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 岁慈禧掌控大清
第十九章 戊戌变法:光绪和慈禧的权力博弈
第二十章 自救变法在百日内无疾而终

网友对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的评论

看了2本,据说还有第三本,可能作者还没写完。
变法或者叫改革,何其难!必须要有外部条件,比如战败,新技术,新威胁,才有改革的动力,又要取得官场系统的共识,和底层百姓的共识。
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失败,外部动力有了,但官僚系统虽不反对,但支持不够,没有形成广大共识,百姓更是没有发动。
洋务运动30年,只富了部分官员,而大部分百姓却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少部分人获利的改革,怎能不失败。
北洋军队硬件很好,但好到一定程度就不敢让他再好了,因为我们的朝廷讲究平衡。北洋军队作为慈禧手中的好牌,要有实力,但又不能太强。不然失去平衡,老大的权力基础就不稳定了,这也是我国特色吧。
这是很多人从技术角度和单纯理想化想不到的。慈禧是为了挪用海军军费,才想出来的去建颐和园,而不是历史书上所说的为了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
这和曾国藩主动裁军,李鸿章有钱也不往海军里投一分钱一样,都不想让老大感觉到权力安全受到了威胁。
我国特色
很多人一旦当上领导就不一样了,感觉人格分裂?这和人无关,谁坐在那里都会这样。我朝办事,又是公私两便,又有公,又有私。朝廷的管理方式不依靠法治,而是以道德为方针,管理主要靠文牍。
作为领导,要看懂报告,又是一门学问,要在一大堆废话中看出,他要干什么,他想干嘛,也是水平。这让写报告的人也很痛苦,原因就"rest":"是公私两便,很多事儿,不方便说。<br />还有就是关于法不责众,我朝的特色呢,就是一旦这事儿人多了,不太好都处理。就抓住几个带头的,杀鸡给猴看。然后对外宣称大家都是被少数人极少数人煽动的,广大群众都是无辜的,都是被欺骗的,只要回去种地,该干嘛干嘛,就没事儿了。原因还是出于稳定的需要,不敢处理太多人,不然政权不稳。"

李鸿章这个人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卖国,有人认为他是能臣。我一向认为对一名青史留名的角色,我们不应该从一个道德的维度去考虑他,而应该从他所做的事情来看,李鸿章建立了淮军、主持了洋务运动、在中国大败之后与列国签订条约,你不用管这些条约是不是丧权辱国,因为换一个人,连签丧权辱国条约的能力都没有。所以李鸿章还是很能干的。

听说是天涯煮酒近年来的奇文,第一时间从卓越上买了。 一上来是袁世凯在朝鲜的那段往事,标签式的大段人物内心独白,让人很容易想到《明朝那些事儿》,不过我对那段历史的史料比较熟悉,马上就看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有自己的想法——袁世凯当然是有雄心的人,或者说野心,但是他首先是一以在藩国独当一面的牛人,而且当时他的身份远非朝廷委派的全权大臣,一号人物,更重要的是,与后来所谓的“卖国”相去甚远,袁大头几乎是以一己......

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缺陷,在于公民意识的缺乏,在于权力的无人制约,这个是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问题,现在仍然在继续。

清末这段路,或许也可以被称作中国的觉醒之路。外界的枪炮入侵,迫使我们正视自己在现代文明前的软弱,迫使我们反省自身的劣根性,也迫使我们一步步加入世界体系、走向现代文明。科技、教育、政治,等等,现代文明利弊皆有,但是就公民意识而言,却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并学习。

1、有这样的作者来分析历史,证明中国还在觉醒
2、甲午失败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早就在一旁养精蓄锐、蓄意准备来找你,而且已经在各方面准备好了的话
3、所有的失败,说到底都是制度上的失败
4、看甲午海战的描述,每每看到一半都不忍看下去,无比难受。中断很多次,为失败叹息。

一直很好奇,当初堂堂北洋水师,是怎么就稀里糊涂的折戟于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这条路怎么就不能救中国。袁世凯是怎么“窃国”的(补充一点,这本书只写到袁世凯“出卖”变法党)。作者深入浅出,不失幽默的为我们一一道来,晚清那黑暗而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以及仁人志士们,是如何前赴后继,以生命谱写一曲曲悲歌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还应该有下一本,这才刚写到戊戌变法,离辛亥革命还好几年呢!

一上来是袁世凯在朝鲜的那段往事,标签式的大段人物内心独白,让人很容易想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文风,这令我一下子就觉得惊喜不已,无疑,当年明月的著作影响了我对叙述式传记类小说的喜爱,但是很难有人可以接下当年明月的笔风,我不得不说,《晚清最后十八年》做到了这一点,甚至比起这种令人着迷的笔风之外,这篇文的作者更是令人透彻领悟了历史人物的各个风采,袁世凯、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包括慈禧、光绪……看到作者借严复之口给了康有为八个字:”庸医杀人,书生误国!“不禁拍案,大呼痛快。

国家民族的悲哀在于:有能力办事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和在环境里不得不为利益集团做的行为;而一心为国为民的,却只不过是空喊口号,没有实际执行能力,又以为事情就是这样的人

喜欢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比小说还好看!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的晚清18年。明朝那些事儿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