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
|
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64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7501022410/9787501022410
·条形码:97875010224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第一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不失时机地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石窟环境的整治,准备申报文本,并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成为中国石窟中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后来居上的结果,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这本文集共收录了39篇论文,1篇纪念文字。
目录 马世长 学术会议的筹备与启示(代序)
马世长 大足北山佛湾176与177窟--一个奇特题材组合的案例
陈玉女 大足石刻北山摩利支天女像的雕凿时局
王惠民 北山245窟的图像与源流
李志荣 大足北山佛湾245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石刻建筑的调查
崔圣银 对大足石窟北山晚唐雕刻的考察
陈明光 大足多宝塔外部造像勘查简报
温玉成 大足宝顶石窟真相解读
龙晦 《柳本尊行化图》研究之二
古正美 大足佛教孝经经变的佛教源流
胡国庆 大足《释迦行孝、修行图》中的外道人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李静杰 黎方银大足安岳宋代石窟柳本尊十炼图像解析
李裕群 大足宝顶山广大宝楼阁图像考
张总 大足石刻地狱--轮回图像丛考
王天祥 建构、转述与重释--赵智凤形象考释
郭相颖 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崖造像心法要旨
陈清香 大足石窟中的华严思想提要
侯冲 宋代的信仰性佛教及其特点--以大足宝顶山石刻的解读为中心
胡良学 大足石刻"孝"文化研究
景安宁 三清古洞的主神位次与皇家祭祖神位
李巳生 川密造像艺术初探
亨利克·H·索伦森著 唐仲明译密教与四川大足石刻艺术
苏默然著 唐仲明译密宗佛教和宋代大足雕刻艺术中的女神
霍巍 西藏西部石窟艺术中的曼荼罗图像研究
颜娟英 大足石窟宋代复数大悲观音像初探
姚崇新 对大足北山晚唐五代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初步考察
刘建华 唐代证圣元年千手千眼大悲菩萨石雕立像
胡昭曦 遂州希昼与"宋初九僧"希昼--大足石刻宋碑《书(严逊记)》辨析
黄夏年 大足石刻《临济正宗记》碑研究
陈灼 大足石刻辨疑六题
肥田路美 关于四川地区的地藏、观音并列像
李琛妍 四川大佛之道--以乐山、安岳卧佛院大佛等为中心
李玉珉 四川菩提瑞像窟龛研究
胡昌健 浅议唐宋巴渝佛教
李崇峰 安岳圆觉洞窟群调查记
雷玉华 巴中石窟兴盛的背景
王剑平 广元皇泽寺28号窟时代续考--兼论其造像艺术风格及源流
姜熺静 安岳卧佛沟第45号窟千手观音像与印度的观音像
王玉 重庆三峡库区出土佛教金铜像比较研究
裴珍达 试论军威三尊石窟--关于触地印佛坐像之图像意义
陈明光 杨家骆“乙酉考”大足石刻史话--书在大足石刻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乙酉考”60周年纪念之际
未辑论文存目
后记
……
序言 在中国大型佛教石窟群中,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学术界了解、关注和研究,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新疆境内库车、拜城一带的古龟兹石窟和吐鲁番境内的石窟群,被外国探险家调查、劫掠,至今也同样过去了一百年的岁月。这些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永靖炳灵寺石窟,20世纪40年代由冯国瑞先生进行考察,刊布调查资料,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而四川境内的佛教石窟,学术界关注较晚。1945年以杨家骆先生为首的学术团体,第一次对大足石刻作了学术性的科学考察以后,大足石刻的丰富内涵和学术价值,逐渐被世人所知。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同仁们,几十年来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做好石刻保护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不断地搜集、整理大足石刻基础资料。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敦煌莫高窟第一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不失时机地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石窟环境的整治,准备申报文本,并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成为中国石窟中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后来居上的结果,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同仁们,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把大足石刻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再提高一步。他们注意到,2005年适逢大足第一次科学考察60周年,拟议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用以纪念学术界前辈的开创贡献,并推动大足石刻的学术研究工作。2003年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邀请北京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同意,并决定要我参与具体工作。
在拟定会议的目标和原则时,共同提出以下几点:参会学者人数规模适度,便于充分交流和接待;尽量邀请国际范围内宗教考古、艺术史、宗教史等学科的一流学者参会;在控制总人数之前提下,适当扩大研讨会的国际性;大足和中国学者应该提交多篇有较高水准的论文,以展示大足石刻近年研究的新成果。
文摘 插图:
后记 1945年,杨家骆、马衡等一批中国学者在大足留下了第一次科考的足迹,他们让大足石刻昭然于世,成为开掘这座宝藏的先驱者……
后继者们接踵而来,他们励精图治,孜孜以求,意欲揭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辉煌历史……
60年后的2005年夏,大足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汇集重庆,纵横捭阖,卓识达见,为探索大足石刻抒写了又一光辉的篇章。
历史是延承的,也是进取的。“非前贤之功不足以奋发后贤之愿,非后贤之心又乌足以表白前贤之功哉!”我们辑录这次学术盛会的成果,一是彰显前人筚路蓝缕之功,也为记录大足石刻探索的时代足迹。诚如是,心莫胜慰焉。
这本文集共收录了39篇论文,1篇纪念文字。由于篇幅所限,另有24篇论文未辑入,我们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深深的歉疚,并将文稿存目殿后,以备查索。值此文集付梓之际,我们特别感谢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众多人士:
感谢重庆市、大足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所给予的全力支持。
感谢中共大足县委书记辛世杰、大足县人民政府县长江涛对此次会议自始至终的高度关切和所给予的具体指导。
感谢北京大学马世长教授为此次会议的召开精心筹划,协力组织,并为文集欣然赐序。
感谢文物出版社段书安先生、杨新改女士、付瀛莹女士和郭维富先生对编辑出版本文集所付出的努力。
在本文集的编校出版过程中,黎方银馆长统筹部署、悉心指导,编委会其他成员为文稿校对、查核、补充文献图版材料等也付出了艰辛细致的劳动,黄能迁同志负责了前期的文稿收集联络工作,刘贤高、黄能迁、邓启兵、陈静、郭静等同志参与了后期的文稿校对工作。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