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2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337647X/9787563376476 ·条形码:9787563376476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 |
|
|
|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2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337647X/9787563376476
·条形码:97875633764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图书品牌:上海贝贝特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作者简介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一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和德国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被迫害至死。他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
他在世时已经成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世纪的秋天》和《游戏的人》均已在国内出版,而且《游戏的人》已经有三个译本问世,《伊拉斯谟传》的新译本也已经推出。他在中国学界的影响还在上升。
译者简介: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二十余年,著译近八百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颉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译作三十余部,要者有《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等。长期在学术报刊上发表一系列专业论文,要者有《比较文化之我见》、《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试论中国人的隐私》、《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论非言语交际》、《比较文化的新局面》、《水向高处流》、《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麦克卢汉在中国》、《和而不同息纷争》、《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纸媒体和深度阅读:从纸媒体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评析》等。
编辑推荐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卖点:
1.本书作者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译者也为国内著名的文化史、传播学学者,原作优秀译本出色,可以说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2.本书为第一次以全本形式出现的中译本,收入了原作完整内容,包括参考文献、索引等,比较之前所出版的节选本内容更丰富也更能表现原作所想表达的精髓。
3.该书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并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娓娓道来,视野开阔,文字通俗易懂,却不乏独特的学术见地,并配有40余幅插图以丰富阅读。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荷兰文第一版、第二版序
德文版序
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
第二章 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第三章 骑士的英雄梦
第四章 爱情的形式
第五章 死亡的幻象
第六章 宗教生活描写
第七章 虔诚的人格
第八章 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
第九章 象征手法的式微
第十章 想象力的衰竭
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思想形式
第十二章 生活中的艺术
第十三章 美术与文学
第十四章 新形式的来临
参考文献
索引
中译者后记
中译者简介
……
序言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的作者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在翻译并研究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9l-1980)的二十余年中,我和赫伊津哈间接相知,最近三年,先后翻译了他的《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伊拉斯谟传》、《中世纪的秋天》(后两种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又要着手翻译他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花城出版社,2009),如此,我和
文摘 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
对五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历史事件的轮廓比现在看上去要清晰得多。对他们而言,欢乐与悲痛、好运和厄运似乎比今人感觉到的更加分明。每一种经历都更加直接和绝对,人们对悲欢的感觉很像是儿童的感觉。每一件事情、每一次的行为举止都是用给定而明确的形式界定的,都符合组织严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该有的庄重精神。由于基督教的圣事,人生的大事比如生老病死都沐浴在神秘的光辉之中。不过,即使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出行、劳作和探亲访友也必然在祝福、仪式、格言和惯例的环境里发生。
对那时的人而言,缓减不幸和疾病的手段比较少,所以灾害和疾病比现在可怕,更令人痛苦。疾病和健康的反差更加强烈。刺骨的寒冷和漫长的冬夜更加可怕。对荣誉和财富的欣赏更加狂热而贪婪,因为它们与令人悲叹的贫困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暖和盼皮袄、明亮的炉火、说笑中的畅饮、柔软的卧榻都是高尚的人生享受,这种惬意的感觉恐怕比英格兰小说长期热衷的描写还要更加悠久。总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上去都更加明晰,更加无情地曝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麻风病人摇晃着警铃走路,公开展示他们身上的残疾。每一个人的等级、教阶和职业从衣着上都一望而知。达官显贵无不招摇过市,出门总是佩带武器,总有穿制服的仆人跟随,使人不由得不敬畏和嫉妒。司法的执行、商品的销售、婚礼与葬礼都是在喧哗中进行,都伴有队伍的行进、高声的喧闹、悲痛的哀号和嘈杂的音乐。男人佩戴情人的标记,兄弟会的成员佩戴兄弟会的徽号,仆人都携带主人的旗幡和纹徽。
从外观上看,城市和乡村也表现出同样的反差和色彩。那时的城市不像现在的城市,不会到处可见相貌粗糙而丑陋的工厂、单调乏味的住宅,而是城墙环绕,画面圆润,难以计数的尖塔直指蓝天。贵族和商人的高大豪宅,用沉甸甸的石头修建,但无论其公馆多么宏伟,巍峨的教堂还是傲视各种建筑、主宰着城市的景观。
那时的冬夏差别比现在强烈,白昼与黑夜、安静与嘈杂的反差同样强烈。现代都市不知漆黑的夜晚为何物,也无法体会真正的万籁俱寂,亦不能体会一盏孤灯的昏暗,更不能察觉远方传来的孤零零的人声。万千气象以连续不断的反差和色彩斑斓的形态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头脑,日常生活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动和富有激情的暗示,显示大起大落的情绪,不加修饰的热情、突发的残忍和温柔的情感,中世纪城市的生活就是停留在这样的氛围中。
然而,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
……
后记 最近几年,我翻译出版了荷兰著名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三部著作:《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衰落》,又即将着手翻译他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这是一个学习欧洲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过程。《游戏的人》把游戏视为人和文化的本质,把游戏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阐述得令人信服。《伊拉斯谟传》将这位北欧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巨人写得栩栩如生,使我了解到一个欧洲边陲小国何以能够成为文化大国的奥秘。《中世纪的秋天》使我看到伊拉斯谟之前的一段北欧历史,豁然顿悟:原来中世纪并不那么“黑暗”。我相信,《17世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