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学校更有底蕴
——读《学校文化的展示与解读》
(吴勇著,许新海作序)
学校本来就是有文化的地方,每所学校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记忆、学校的符号,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力量。
——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吴勇
曾问过问一些人:“你们的学校文化感觉怎么样?”
答:“我们今年又增添了名人画像,张贴了名人名言------”
我就想,这就是学校文化吗?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揭下来,学校文化又在哪里呢?是不是一说学校文化建设,美术老师就会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好像学校文化是画出来的,学校文化是贴出来的,学校文化是布置出来的。
我总觉得,这些形式,只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式,物质形式设若没有精神意识形态相辅助,也就仅仅成了一种形式,而且还降低了物质形式的存在价值。
什么才叫校园文化?
吴勇老师说:“学校文化,是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或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内涵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之中。学校文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形象。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源泉,更是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无论多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凌乱的碎片。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装扮一新的教室,喷绘的文化长廊,修建的红瓦粉墙,它应该在学校的每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每一滴血液,渗透成一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
但现在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在这个圈中循环往复,疲于应付:年年书香,年年形式,墙壁旧了重刷,墙画破了重贴,年年旧,年年翻新,留下的是什么?是年复一年的旧,是年复一年的翻新,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新旧重复而已,却没留下任何文化的痕迹,没有沉淀下来成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力量让人感动。让人走进学校,就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在。
那么这些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要不要呢?要,而且非常有必要要。但为什么不能让人感觉到那就是文化呢?怎么这样的文化一撕就掉呢?
——缺少精神的髓!
人是精神的动物,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体,都需要有一个精神主旨做存在与前行的动力。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无一例外。习总书记的中国梦,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愿景,一种动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它将最终积淀为一种文化特质流传下来。
鉴于此,提出如下做法:
一、 提炼确立一种学校精神
首先进行“我们的学校从何而来?”“我们的学校要到哪里去?”这种追源与发展的深度思考,确定自己学校的精神理念,形成学校发展的主旨,并让这种主旨,成为学校一切事物的根源所在,成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比如:山东日照五莲县实验学校的“学以尚志,学以承责”“主体”、“仁爱“和谐”、“向阳”等等。文化的“软实力”同样是创建一所著名学校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样的一种理念一旦确立,要让它支撑起学校工作的大厦,让它成为学校文化的中心轴,所有学校人事物的向心力,学校的文化建设,就要以此为主线。在此基础上,以校歌、校训、校徽、校风等等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不要小看了这些外在形式,校训、校训、校歌和校徽作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其作用和功能不可低估。
拿校训来讲,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的象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师生进行校史、校风教育的重要载体。总之,这些外在形式,它会帮助内化你的文化之魂,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工作中,不断重复、强化,校园的布置,规划,我们的教研教改、教学、我们的课堂,都以此为中心,那么,你的学校布置,便不再只是应景,不再只是一种浅薄的表象,不再只是为了迎合检查所做的花哨的装扮而已。不渗透精神灵魂的东西,不会感动别人,更不会感动自己。
特别是经历过初建学校的校长老师们,肯定大家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所有的老师在来之前,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或是离家近,或是从农村可以到城镇,或是方便孩子上学等,不管是这样那样的理由,一旦这些教师进入这个新学校之后,他们原来所有的理由都会不复存在,所有人工作的理由和心愿都会只有一个:把这所学校建好!上下一心,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主旨!都会想着,要多拾一把柴,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但随着时日的增加,这种热情、这种理想,会被生活中的利益所冲淡。怎样把这样一种向心力永久保留,并让它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呢?虽说保持这点确实不易,但这也正是打造学校文化的意义所在!不断传承、不断强化、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我们可以从校名入手,也可以通过确立某个物质形式为载体,开发学校的精神载体。比如,校园里有白玉兰,我们就挖掘白玉兰的精神情操作为学校的精神精髓;学校有小草,也可以挖掘小草的精神风貌,就地取材,适合自己!确立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样确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师生都有了这种积极、向上、阳光、进取的精神风貌,有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熏陶,校园文化的内涵便有了深刻的魅力,有了韵味,有了可以供人咀嚼的成分。
2、缔造完美教室
学校精神主旨确立起来了,就要呈现,要有呈现的载体!其一就是校园的文化装扮,可以根据学校自己的精神主旨,布置校园;其二,重要的呈现形式还需缔造完美教室!教室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工作的重点所在。师生围绕学校的精神宗旨,布置教室、打造规则、开发课程,开发切合学校精神主旨的晨诵、午读、暮醒的内容。让教室的布置,教室所氤氲的文化氛围,都流动着学校精神主旨的印记。班级文化缔造好了,校园文化就有了底气。
现在再来回答什么是校园文化?——完美教室走出来的师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满腹诗书经纶,待人接物大方真诚-----让去过学校的人,目之观,耳所闻,心之感,都能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动,而若问他们,这所学校的文化在哪里,怎么样?他们会说不仅在墙上,更在每个学校成员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
3、让学校有自己的英雄叙事
“文化最终以两种方式凝固起来的:文化中的英雄叙事和神圣性的建筑。故事和建筑往往成为文化超越时间的见证。”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序言
“新教育认为,没有自己值得流传的故事,没有走出来的英雄,这说明一所学校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化。他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开始。”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序言
是的,在向阳时,我们校长总是经常感慨:建校之初,历历往事,总让人感动,让人难忘!其实我们的感动,都是来源于当年的故事,当年故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或集体英雄。如一群人赤脚坐在水泥地上安装桌椅的故事,家属来帮忙铲草的故事,一个行动不能自理的学生薛某的值日妈妈的故事,某位老师头天结婚,第二天就来上班的故事,某位老师,父亲病重了,也没守在床前伺候,留下终身遗憾的故事-----史校长说:我们那时都太傻了,怎么能那么不懂人情呢。其实我们不是儍,不是不懂,是更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是有一种理想在推动,更是有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榜样和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故事在激励!
对学校而言,每个人都是空白,都想在学校英雄史上,书写自己的英雄故事!这种力量的底蕴,来源于学校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形成了,不去保持,积淀了不去挖掘,影响不了不去扩大,那么,这些优良的传统,就没有生命力,势必会被反影响,被分解,被沉淀到最深处而不再显现。一个学校走多远,精神能量最重要。一所学校,几代校长和老师们的苦心经营,精心打造,让自己的品牌越走越辉煌,靠什么?靠传统文化!
不仅向阳,每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这样拥有教育激情和理想的人,都不乏足以让人潸然的英雄故事,是故事,串成了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着学校的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英雄史诗,以学校精神内涵为主线,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参观者一路走来,如同浏览一部学校的文化史,精神史,能量史。
“建设学校文化,我们就要让那些与社会文化高尚面、积极面息息相通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叙事中的绝对主角!!”——许新海序言
别怕出英雄,即便英雄一开始不够伟大,但只要公认就可,只要有影响力就可,只要能带动就可,即便不太“英雄” 的人,往英雄的位子上一站,心中马上就有了一种英雄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自我塑造感。
我们所说的塑造英雄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一种引领,“不仅是那些老黄牛般辛勤工作的模范教师,还可以是创造奇迹 的“雷夫”,还可以是虽败但同样令人尊敬的“基丁”,还可以是自立自强的学生,还可以是为学校发展付出关注和努力的家长------”(吴勇)。
4、让学校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
节日,也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是一所学校的一个传统,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的一个侧面。而一年年,一代代师生把这些重要的理念转化为行动,行动积淀为传统,再一次次地用节日、庆典的形式来加以复活。基于新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开学日、毕业日、阅读节、以及学校自己的节日,才是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郑重的对待这些日子,擦亮他们,装点他们,僵尸的教育生活不再平淡,充满神奇。”——许新海
如有的学校的“春之芽”读书节、“夏之葩”艺术节,“秋之果”科技节、“冬之韵”体育节;有的学校的童话节、微笑节、文化节,毕业仪式、入学仪式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或者自己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好好筹划,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永生难忘,都留下回忆的点,让每一个在这里成长的人他们的回忆都有落脚的地方!人是精神的动物,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召感力,方才让活动这种外在的形式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留痕,才会绽放精彩,记忆,方能拥有甜蜜。留下自己的痕,留住学校的根 ,构建富有时代特色、传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教育力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