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水 师爱如歌
平时看惯了灰色的柏油路水泥楼,总想看到有生命的颜色。所以每次旅游,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以弥补自己对颜色的缺失。尤其是水,万物缺水而失灵性。看到过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在它的面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相比更喜欢涓涓流淌的小溪,无声无息,滋养大地,孕育生命。有时真想化作一条小溪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快乐生活。喜欢水的灵动,喜欢水的随遇而安,水执着而不执拗,既有水滴石穿的韧劲儿,又有山不转水转的灵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如水的教育理念处处可见。
一、山不转水转
教室门前左侧有一棵大松树,以这棵大松树为中心的周围有一个大圆坛,圆坛边沿是石砖砌成的池子,池子里都是土,这些土的下面就是这棵大松树盘横交错的树根。一下课,就见到我班和邻班的男孩儿扬起沙土,弄得池子的周围都是土,个别地方都漏出了树根。等到上课,这些孩子的头上、身上都是土,踩的教室也是土。一连给学生们就这件事禁止了好几天,也不见好转。很是头疼门前这堆土。
忽然一天下课后,我发现好多学生拿着水壶,小铲等工具,在树下种着什么,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土里有的种花生、有的种冬瓜、还有的种白菜、萝卜等。正好见到邻班的张老师,她给我介绍:前几天她也很头疼这件事,后来才想了这个办法,虽然这些孩子种的不一定都能成活,但是至少不会再用这些土当玩具了。也算是给这些土找一个新的玩法吧。
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果然不见男孩儿们肆无忌惮的扬土玩沙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小心翼翼的站在圆坛的周围,看着自己种下的种子,盼望着快快发芽,看来种下的不仅是种子、还有希望。有个孩子等不及看到自己的种子发芽,干脆从自己家移栽过来一棵小东瓜苗。还栽下一根小树枝做瓜藤的支撑。
教室的门前再也不见沙土飞扬了,教室里也不见脏兮兮的灰头土脸男孩儿了,虽然我们不指望那棵大松树下面的土堆里长出什么花花草草,但是这棵大松树给我们带来阴凉的同时,它的脚下又成了孩子们课间的乐园,那堆土也变成了孩子们种植希望的乐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中》指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还是那堆土,从他们漫无目的玩耍的道具,变成探寻生命科学的奥秘之源。这就是观念一变天地宽的道理吧。
二、水爱无间
今天课间操部分学生去操场排练经典诵读。教室里只留了一少部分。我一看大都是些五音不全、纪律不好的调皮小子们。还有我们班新转来的小女生张晓天。
我很快安排他们搬奶筐、领报纸,其他孩子该玩玩。看到教室里这帮孩子,我可不敢离地儿,正当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孩子们玩的时候,看到转学生小天掉起泪来,我赶紧走过去,问她是否有什么事情。小天只是摇头,什么也不说。凭着我对她这两天的观察,发现她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可能是在新的环境,有些地方不知道如何做,显得落后;尤其是今天,她一看,留在班里的孩子都是些爱调皮找事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女孩子都被挑走了,她肯定伤心。我趁着这会儿不上课,和她谈谈心吧。谁知一句话挑起了这个孩子更伤心的事儿——想家了!孩子双手掩面,泪水从她的手指缝隙里掉下来。她是从乡里转过来的,在午托部一周才回一趟家。刚来几天,一个9岁的女孩儿怎能不想家?见此情景,我赶紧转移话题,找来班里仅剩的两名女生,让她们带小天去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的环境。小天这才擦了擦眼泪,和同学一起去了。望着这个小女孩儿的背影,我心头一热,鼻翼发酸,一个9岁的孩子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父母的陪伴,心中承受的那份孤独、思念是可以想象的。老师改变不了大的环境,只能从细微处关心和帮助她,尽力帮她减少孤独感,陪她快些适应学校的环境,适应这种不得已的生活状态。适应后的小天肯定比别的孩子多一份成熟和坚强!
教育无小事,在我们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有太多的事可能都比张晓天的那件事大,但对张晓天来说不开心、想妈妈就是天大的事。对老师来说,六十多个学生的心操不完;但对身边没有妈妈陪伴的张晓天来说,老师就是唯一可以信赖的长者。教育如水,水爱无间。一旦教育出现了缝隙、差漏,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教育如水,师爱如歌。教师只要心中有学生,有着心系教育的情怀,才会谱写一曲充满大爱的教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