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读教学中的“情”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几节阅读教学课,老师们个个妙语联珠,激情昂扬,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孩子们与课文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每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朗读指导,老师们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由此可见,忽视“读”或“读”不落实,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者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几节语文阅读课的教师都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以读为主,以人为本。每节课的朗读都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多数学生进行了自我展示。
初读课文储备感情
《 爱如茉莉》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读读重点词语,再配乐让学生欣赏茉莉花,读读文中写茉莉花的语段,然后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听老师范读,最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读层层深入,及时指导,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读词、读句,学文有机给合,这种多层面的语言实践为理解课文和有感情朗读,做好了情感铺垫。
再读感悟,形成感情
这几节语文课,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次赛课,教师们有的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一步步走近作者内心深处去感悟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乡下人家》一课,老师抓住“探出头来”这个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首先通过做动作来理解什么是“探出头”?然后让学生想像竹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出来?竹笋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探”还能换成什么词?(伸,露…)这些词和“探”相比,哪个用得最传神?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步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一步步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去体会“竹笋”的活泼调皮,去感受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光。在后面的听音乐想像美景的环节,学生很快陶醉在那独特的风光中,并用朗读表达出对乡下人家的喜爱。这样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紧紧抓住三个表示哭的词:“啜泣,呜咽,哭泣”让学生比较理解三个词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又抓住三个表示阮恒掩饰痛苦的词:“捂住、掩盖、制止”,让学生仔细品读,从三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友谊可以超越一切)最后引导学生读出阮恒的坚强、心地善良、无私奉献。这样,学生既知晓文章用词的准确恰当,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阮恒”的心理变化一次比一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走进阮恒心里,从心底涌出对阮恒的佩服之情!有了理解回头读课文,整个句子读得声情并茂。
赏读品味,融入感情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合适。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文章语言朴实,优美。教师以多种形式的赏读,创设情景,让学生美美地读文、品文!抓词语重点地读,配音乐美美地读。学生的陶醉令所有的老师为之惊叹!
深入朗读,激发感情
执教《桥》一课,教师在指导朗读“老汉铿锵有力发出命令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对三个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先自己练读,又指名试读,老师评价读。然后齐读,读出老汉的坚决果断。最后在音乐中再次齐读,加上音乐的渲染,同学们激情朗读,层次十分清晰。只是这时教师没有抓住一个学生的精彩回答,进行及时引导。看来,有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契机,也可以进行朗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师朗读的训练形式要灵活多变,尽量避免随意性。初读时,教师可采用开火车,做游戏,小老师领读,自由读,抢读,等形式检测。激情朗读时,教师可采用拍手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评价读,跟画面配音读,配乐朗诵,想象读,合作读等形式展示。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指导朗读之后,教师请一学生上台当小记者看着画面现场直播“神州六号”发射的过程,激情昂扬的音乐,再配以优美的朗读,个个学生都兴奋不已,激动万分,仿佛亲眼目睹火箭发射,感受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新颖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体会到了朗读的快乐。
以评促读,升华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很重要,恰当的评价语言,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执教《猫》,老师在指导读句子“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时,这样引导:“你从‘屏息凝视’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还有哪个词表现了猫的专心认真?(非……不可)谁能用‘非……不可’说一句话?老师评价:表现了你们的决心!猫非要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表现了猫的什么决心?在充分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读出猫要逮住老鼠的决心!然后指名读。老师及时评价:“真是一只有信心的猫,真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猫,真是一只有决心的猫,真是一只令老鼠闻风丧胆的猫。”“老舍先生听到你们这样称赞他的猫,他该有多高兴啊!”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情感的氛围中。
执教《爱如茉莉》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真美!听你读书真是一种享受!”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却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的温馨。当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有的时候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相互评价谁的朗读最让人陶醉,都可让学生略有所思。然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品出文章不同的情感。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所以,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