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黒柳彻子童年的许多趣事。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小豆豆”,都有很多这样的雷同趣事。在和学生共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我要求家长朋友利用餐桌话题和孩子聊聊孩子的“小豆豆”行为。这是几位家长的分享:
苏家仪妈妈:我用了三个中午把这本书读完,其中一章《一生的心愿》中小豆豆的经历在苏家仪的身上发生过无数次,现在想想都还历历在目。今年三月份,在她的一再请求下,而且还保证小鸡死了坚决不哭的条件下给她买了两只小鸡。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小鸡情况不好,孩子不吃也不喝,连动画片也不看,难过极了,还强忍着眼泪不哭。接着她用小毛巾把小鸡包住握在手心里,抱在怀里,希望它能好起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小鸡还是躺倒了。奶奶说:“芮芮,哭吧,哭出来就好了。”顿时,“哇”的一声,眼泪就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哭够了,我们又把小鸡埋在楼下的花丛里,还在那个地方种了一颗枣核。晚上睡觉的时候还问我“妈妈,那个枣核发芽了长出的树叫什么名字好,结出来的果子是叫鸡枣还是叫枣鸡?”我说你自己决定吧。唉,我们看着她哭的时候心疼也没办法,孩子能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我们也很欣慰了。
秦锴奇妈妈:孩子刚学会用剪刀的时候把蚊帐剪了好几个大洞,我问他:“为什么要剪呀,”他说:“蚊帐是给蚊子住的,多剪几个洞蚊子好进来。”
程翔妈妈:我家的鱼缸架子是个正方体框架,很不牢固。可是有段时间儿子总是有事没事去摇这个鱼缸架。要知道这架子上装有很沉的一缸水和鱼。如果鱼缸架散了,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和他爸爸几次三番地告诉儿子不要摇了,很危险!可儿子总是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他爸爸生气了,厉声说道:“你再摇,我就收拾你了!”我把儿子拉到一旁,问他:“你怎么总是去摇那个架子呢?”儿子认真地说:“我这是在做实验,我发现如果发生地震了,小鱼都往鱼缸底下游。” 我和他爸爸面面相觑……
若瑜妈妈:一天,我带孩子去买菜。一个残疾人跪在地上乞讨。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心,递给女儿一元纸币,让她给乞讨者。当时女儿才四岁左右,不明白,问我为什么给他钱?我告诉她,乞讨者很可怜,没有饭吃。女儿天真地问我:“妈妈,那你为什么不给他一百元钱呢?”我顿时无语。
付婧怡的妈妈:记得孩子在两岁多的时候,老是让大人抱。有一天当我把孩子抱起来时说;“宝贝,你再长大一点妈妈就要抱不动了。”孩子立刻就说:“妈妈,那我就不长了吧!”从那以后,那一段时间内,孩子见了熟人就说:“我不长了,就这么高了,再长妈妈就抱不动我了。”
……
这样的往事重温,沟通了亲子关系,深化了读书效果,读书,就是“读我”,从书中读到“我”的影子,最容易引起共鸣,激发读书兴趣,试想,这样的沟通,让孩子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昨天的自己,孩子多么快乐,家长也非常享受。
此次话题还不仅仅起到了促进读书效果的作用,“童年趣事”“往事”这样的单元作文主题,也因这次谈话而有了全新的素材。
家长,也是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是最有效的资源,最贴心的资源,一个是方便传递和补充教师的教育意图,一个是家长的认知总是高于孩子的认知,成为“固定话题讨论”的深化和补充,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
餐桌话题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前准备”,也可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被采访者,还可以是每一篇课文的“资料袋”,是学生最忠实相伴的“对方辩友”,是天天最快捷的“新闻直播”。教师把家长作为资源,就从“餐桌话题”的丰富和深化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