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回家和老人一起过节。我到家,看到婆婆正在捏饺子,帮忙把饺子捏好。人比较少,我、公爹、婆婆、三弟媳妇、和两个孩子。整了几个菜:鸡爪、猪头肉、大拉皮、黄瓜、粉丝。婆婆要再整几个菜,我和弟媳不让。这几个菜就不一定吃完,再整几个也是浪费。
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婆婆看到饺子还有那么多没吃,就说:“腊香、小利,赶紧吃,吃完了,再倒点。”
我说:“不吃了,已经饱了。”
弟媳也接着说:“这点我就吃不完。”
“一人不满一碗饺子,就饱了?可不是吃介。(‘吃介’是土话,意思是吃饭太少,没饭量。)”婆婆道。
“现在有几个是肚子饿了才吃饭。这顿吃的还没有消化,下顿又该吃了。肚子总是饱饱的,看到啥也不想吃,总觉得没啥吃。”我发着感慨。
“‘没啥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听。不过,现在的‘没啥吃’,和那个时候的‘没啥吃’可不一样喽。”公爹也谈起感受。
婆婆接过了话题:“真是。咱五婶有次做饭很典型。该做饭了。咱五婶在锅里添了水,点着柴,锅烧开了,五婶跑到门口站了半天,回家又添了把柴,又去外面。(以前,人们穷,每家的院子里都有大小锅台。蒸馍、做饭烧锅,可以省煤。)过了一会儿,五婶回来,端了一瓢面,就干面往锅里撒了一些,搅了搅,做了一锅粥。剩下的面又掺了点玉米面和青菜,烙成馍。五婶让我吃了点,太好吃了。到家我给咱奶奶说‘奶奶,俺五婶做饭真有意思,边看风景边做饭,烙的馍一边黄,一边白,还有青菜,真好吃。你也那样做吧。’奶奶笑着对我说‘傻闺女,你以为你婶到门口是看风景?你五婶没面做饭,在门口看看谁从地回来,想借点儿面。你五婶看见我从地里回来,来咱家借了一瓢面。没有吃的,不得不掺点玉米面和青菜。’当时人们愁,吃了这顿,没下顿。那是真的‘没啥吃’。”
听着婆婆和公爹的话,我也想到我小的时候。那时候能吃饱了,可粮食还是不多,必须小麦面掺着玉米面。平时吃馍都是花卷(一层白面,一层玉米面。)。当时真不想吃玉米面。吃馍时,往往把白皮吃了,玉米面留下。大人不舍得扔,玉米面的他们吃。那时候,很盼望过年,过年能吃到白馍,能吃有肉的菜。
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兜里有了钱,啥稀罕吃啥。平时和过年没有什么两样。鸡鸭鱼肉都吃腻了。以前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吃饭可是吃味道。什么东西再好吃,不能连着吃三顿,吃三顿就吃腻了,看都不想看。因此,到菜市场,看看这个,不想吃;看看那个,没食欲;转来转去,还是觉得没啥吃。
饭越来越难做。